公益元老商玉生:推动非营利部门发展的核心人物 |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6-03-09 责任编辑: 李艳娜 |
|
永远的痛 1988年,北京马克西姆西餐厅,外国模特们裸露长腿与肩膊,在这个封闭已久的国家上演了一场时装秀。在中国美术馆,购票参观“中国首次油画人体艺术 大展”的市民们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同年,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的通知》,界定新划入沿海开放区140个市、县。这一年,国民生产 总值增长率高达11.3%。 文化放宽、经济向好、政治气氛也更为轻松,中国在改革的春风中改变着固有面貌。在这个春天,商玉生尝试注册一家私人基金会,却遭遇打击,至今耿耿于心。 这个基金会与著名画家吴作人有关。商玉生是吴作人的女婿。吴作人曾留学比利时,接触过西方国家的一些艺术基金会,上世纪80年代初,吴作人任全国人大常委时,便一直酝酿成立基金会促进中外美术交流。 其时,科学基金局已成立,商玉生对国外非营利部门也有所了解。著名画家潘玉良在法国成立基金会找吴作人帮忙时,商玉生为其执笔起草了基金会章程。 1988年9月,中国第一部专门规范民间组织登记管理的行政法规《基金会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内容仅14条。今天看来,那些粗糙简单的条文几乎将民间 组织绑死。按规定,民间基金会登记管理受三重管理体制约束,除了要挂靠民政部,还要找主管单位作“娘家”。此外,因基金会被视为类金融机构,注册需中国人 民银行审批。 这一年,吴作人基金会的成立得到民盟中央、民政部等领导部门的支持,商玉生备好资料,到中国人民银行非金融机构司提交申请。 接待他的是位女处长。对方告知他,“不能批准”,她手中压着几百个申请,除非有国家领导人发话。“这就说明,当时主管基金会审批机构的基本态度就是不让你成立。” 女处长反问商玉生,“吴作人有钱,捐给国家不就完了么?捐给什么基金会呢?” 商玉生撞上了文化与制度的双重壁垒。“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在中国人脑海里扎根几千年,第三部门参与国家建设,在中国无此传 统,让商玉生大感意外的是,“作为中国直接管理基金会的官员,已经是处长了,居然对成立民间基金会说出那么一句话来,我简直都不愿意跟她交流了,还有什么 话说呢?” 他曾愤懑落笔,著文《永远的痛》,因内容过于刺激,从未公开发表。 商玉生与吴作人想到可以去香港注册。“在香港,只要100港币就可以注册下来。” 刚巧,香港中华文化中心举办画展,吴作人参加,商玉生陪同前往。他们在那里召开了基金会筹备会议,聘请香港律师,捐赠了吴作人几十幅画作,筹到近千万 港币,准备成立“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有限公司”。第一届理事会与筹资会定在翌年6月4、5两日,因后来北京局势突变,会议未能召开。 商玉生在中国人民银行遇冷不久,新华社内参发文一篇,指出“吴作人要用自己的钱成立基金会促进美术发展,是值得支持的事。”内参递交中央高层,中国人 民银行如坐针毡。那位女处长找到商玉生,“你干嘛告我们?”“我说没有呀,记者们就反映反映情况,怎么敢告您?”女处长说,“赶紧办手续吧!”很快,吴作 人国际美术基金会获批成立。 “你说可悲不可悲?不是按照真正的法制、规定来,就是跟你走人情走关系,需要哪位副总理或者哪位领导发一句话,这就是80年代、90年代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