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公益模范
郑龙:“贵州屋脊”的“留守”老师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6-12-02  责任编辑: 公益中国

   新华社贵阳11月30日新媒体专电 题:郑龙:“贵州屋脊”的“留守”老师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罗羽 向定杰

    在海拔2900米的“贵州屋脊”一侧,坐落着一个叫海嘎的贫困村,村里的海嘎小学海拔2400多米,是贵州省海拔最高的小学。 

  “扶贫的根基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是海嘎人深以为然的道理。过去因条件艰苦,海嘎小学教师流失严重,导致该校教学不稳,影响当地教育扶贫大计。好在校长郑龙不离不弃坚守了14年,使学校状况得到逐步扭转。他说:“我的理想就是跟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师们一起,把海嘎小学办成一座完全小学。”

郑龙为学生整理衣服(1125摄)。新华社记者 罗羽 摄

    “留下来,这里的教育就有希望”

    2002年,从事教书工作3年的郑龙从山脚下的幸福小学调到海嘎小学当校长,他暗暗下定决心,要把海嘎这个教学点办成一座完全小学。

    在海嘎小学,算上校长郑龙一共只有3名老师、69名学生。“后来又来了3名代课老师,此后的两三年,由于学校老师增多,村里的一些小孩逐步转学过来。”郑龙说,在2004年左右,学生数量达到了一个高峰,有106人。

    但是,那个时候的海嘎条件艰苦,村里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村民住的是茅草屋、种的是旮旯地、吃的是望天水,郑龙单单从山脚下二塘镇的家走路到学校就得花三四个小时,交通不便。

校长郑龙在宿舍打印试卷(1125摄)。新华社记者 罗羽 摄

    “烧洋芋、煮洋芋、蒸洋芋、焖洋芋……每天的菜几乎是变着花样做洋芋。”郑龙说,海嘎这个地方由于高海拔、缺水,村民只能种植洋芋、玉米和苦荞等几种作物,吃的东西很简单。老师们住的地方,除了一个大水桶便一无所有,每天还都得到学校对面的一座小山背后背水吃。

    初来乍到,郑龙一开始也不适应,他的妻子就在山脚下的一所小学教书,上山后,两人一个星期才能见一次面,孩子还不到一岁,他心里“拔凉拔凉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但他认为“既来之、则安之”,便很快安定下来。

    与郑龙不同的是,一些老师却陆续离开,2004年到2014年期间,一批批老师来了又走了,最窘迫的时候,整个学校就只剩下他一个“光杆司令”。

    “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导致正常教学的不稳定,很多村民迫不得已把孩子送到山下读书。”村支书陈二福表示,学校生源逐年减少,班级、人数也从最高时的四个年级、106人下降到2014年的一个年级、一个学前班二十来人。

    “中途我也劝过一些老师留下来,但不管用。”郑龙说,一个人的时候,他也曾犹豫是否自己也该离开,但转念一想,如果连校长都走了,那这所学校可能就真的没了,“我得留下来,有人留守,这里的教育就有希望”。

1   2   3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