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公益慈善家
张帆到山村里“种”了一家基金会,长大后,问题来了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5-12-10  责任编辑: 李艳娜

张帆

    土生土长的基金会

    不久前,张帆到美国出差一个月,半个月时间用来考察教育类公益机构。他去过美国很多次,多为商业目的,这次目的不同,收获也不同。他去了很多高校、中学,也参观了很多公益组织,进行交流研讨,整个过程远远超出他的预期,让他大为震撼。

    “为美国而教”(Teach for America,TFA)是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生玟迪·蔻普(Wendy Kopp)创办的组织,该机构发展至今已25年,在全美全职员工2000多人,纽约总部办公室就在华尔街铜牛旁的大楼里,三层楼,办公室7000多平米,装修豪华。“你会很惊讶,这是慈善组织吗?这是公益机构吗?”

    张帆一直认为,创立弘慧基金会就是创业,但他从未想过“公益组织可以做得很大很大”。“它的社会影响力完全可以跟一个大的商业机构媲美,它不单纯局限在某个角落。”

    弘慧基金会创立之初,张帆就打算做专业的公益机构,但他并未清晰认识到“专业”并不单指项目是否成功、是否能自成系统。最初,他甚至不考虑招聘全职员工,觉得钱应该花在刀刃上,只靠自己和一些理事贡献公益时间。

    弘慧基金会官网上一直放着一张动态的“身体力行榜”,统计弘慧理事、志愿者所投入的公益时长,张帆一直是榜单上的第一名。

    2009年前的几年中,张帆忙得要命,见客户,谈合作,每年要乘200多次航班,几乎天天在飞。终于,重病袭来。他坚持到当年8月底,按原定计划走访了弘慧基金会项目覆盖的一些县,回到北京便直接住进医院,一住就是3个多月。这场大病,成了弘慧基金会成长的重要转折点。

    张帆在医院想了很多,关于弘慧的未来发展,并不能单靠理事长的投入,也不能靠理事们的情怀。

    那以后,弘慧才开始招聘全职员工,并开发专业的信息管理系统。

    “弘慧是山沟里长出来的机构”,自下而上的生长方式必然要面对强大的地心引力—它的伸展范围是有局限的。

    同时,由张帆牵头,吸引其他有乡村生活经历的理事加入,大家往往更专注于具体项目,对基金会的战略发展关照不足。如何做专业筹款?发展怎样的项目才更吸金?传播要如何做?怎样让机构融入中国公益大家庭……长久以来,这些问题并不在弘慧理事会的议事范围之内。即便这样的成长方式相对更纯粹,成果更明显,但相比那些仍在不断壮大的“机械师”,弘慧显然是“区小队”的思维方式,一直处于半封闭状态,保守有余,张力不足。

    2014年年初,张帆看到一本中国教育公益机构名录,该名录2013年年底成稿,收录四千多家机构,居然没有弘慧基金会。张帆苦苦打拼十几载,弘慧基金会的项目也已发展成相当规模,却连公益同行都未能关注到自己,这让他很受打击。

    “我发现我们太过于埋头苦干了。”

    此后,张帆开始增加与公益同行的接触频率。今年,弘慧与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合作,为弘慧基金会导入12个“梦想教室”,扩大受益学生群体,同时,培训梦想课老师。

    重病住院,成了弘慧基金会成长中的转折点,不久前美国之行,是张帆代表弘慧基金会对世界的一次观察,不出意料的话,这必将会成为弘慧的另一个转折点。

    来源:中国慈善家

     1   2   3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