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公益慈善家
张帆到山村里“种”了一家基金会,长大后,问题来了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5-12-10  责任编辑: 李艳娜

张帆

    几个山里的中国孩子,生于泥土,长于泥土,他们衣衫褴褛,脚踏宿命,背柴、赶猪、扛起锄头……不经意间,被人抓住神形,逐个捏成泥胎,然后翻模成铜,粗粝、沉重,硬生生地在北京展出。

    这是《中国孩子》雕塑作品的一部分,作者是清华学子、青年雕塑家石富。2013年,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简称“弘慧基金会”)创始人张帆回清华母校参加拍卖会,他不懂拍卖,也不搞收藏,但看到这组作品,动了心,觉得应该买下来。

    竞价金额不断升高,张帆志在必得,他叫出了全场最高价,10.5万元。

    他拿起话筒:“我来自湖南西部,自己也做了一家教育基金会,这应该是种情结吧。”

    走出泥土

    在张帆之前,县里已经有几十年没人考进过清华大学,即便他成绩一向优秀,也从未有将清华写进高考志愿表的胆量。他是农民的儿子,想走出泥土,要经历更多摔打和自我灼炼。北京不过是他的梦,时而一闪念罢了,这易醒的梦中,天堂的名字叫做清华大学。

    他本是保送生,可以免考进入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学校跟我谈的时候,我居然拒绝了。”他想来想去,认为自己应该离开湖南,到更广阔的世界闯一闯。

    1989年夏日,骄阳炙烤着北京,也炙烤着湖南,张帆满怀希望走进高考考场。考试结束,原本要先估分,再填报志愿,但这一年形势反常,一直没有估分,而是直接出了分数。

    “我们校长说你的成绩不错,在全(湖南)省大概排十几名。(当时)清华在湖南招七十个人,我就填报了。”

    那一年,梦想照进现实,张帆考入清华水利系,成了清华学子。他就像那组雕塑中的一个,从泥土脱胎成金属,但本质仍在,是有金属质感的泥塑,他注定要与那些长在泥土中的生命结下因果。

    改革开放让中国城市经济突飞猛进,张帆本科毕业后,眼睁睁看着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在老家湖南的一些山村里,还有很多孩子要背柴、赶猪、扛起锄头。既然自己的命运因教育而改变,那么理所当然地,他也可以用教育去改变那些乡村孩子的命运。

    2001年,张帆出资6万元,又找了四个朋友,一共凑了8万,存在一位老师名下,用这笔钱资助了几个湖南老家的高中生,每年支出大概一万元。“一个学生一年两千五,那个时候想法还是比较简单。”

    这一年,距离《基金会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还有3年。

    3年后,政策放开,张帆开始想要成立一家基金会,系统专业地做公益。“要做的话,我觉得就要有一个规范化的做法,才能够长期做下去。”但他多处咨询,发现难度太大,暂时没有成功的可能。

    2007年,资助账户里的钱快用光了。当时张帆个人的经济条件也逐渐好了起来,大环境虽算不得成熟,但温度已相对适宜,他再次萌生了做一家基金会的打算。

    他的好友帮他分析,第一,他还年轻,没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公益。其次,做基金会的投入很大,担心他没有足够的资金。张帆没犹豫,“等有钱,有时间,我不知道那要到什么时候,有些事情还是想做就做吧。”

    他开始为成立基金会东奔西跑。恰巧,他当时做了一个不错的商业项目,2007年上市,第二年,他得到清华创投项目给他的1000万奖励金。钱有了着落,还有更大的问题需要解决,他必须按规定,给基金会找个“娘家”。

    “对我来说,肯定是希望湖南省教育厅能成为我们的主管部门,但打了几次报告,都没有得到认可。”他又找到湖南怀化市教育局,几番沟通,这个“娘家”才终于认了素未谋面的“女儿”。

    张帆拿出300万,又找来一些朋友加入,2008年,正式创立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那时候也没想过,不知道基金会的运行状态是什么,也没想过今天会是这样一种格局。”

    2001年开始,经过7年“不专业”的公益尝试,张帆正式转身为公益人,又经历7年的专业化努力,时至今日,弘慧基金会不但在湖南长沙设立项目中心,还在北京设立了运营中心,已资助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生共1300多人,发展弘慧教师近400人。

1   2   3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