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光:有孩子因贫失学 希望工程就不会停 |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5-10-29 责任编辑: 李艳娜 |
|
▲年轻时的徐永光 1992年,南巡后的邓小平两次以“一位老共产党员”身份匿名给希望工程捐款,青基会工作人员偷偷记下车牌,经过调查才知道捐款人是邓小平。 同年4月,希望工程推出“百万爱心行动”,为捐款人和贫困儿童一对一结对。 这时候徐永光想,写信成本太高,在报纸上发消息那么多故事也讲不清。当时还没有募捐广告的概念,徐永光就在北京春日的阳光里,突然想出个念头。 “干脆,发募捐广告吧!” 做广告要花钱,受温州本土文化影响的徐永光早把帐算好了。当时,人民日报发行500万份,半个版面4万块钱,折合每份不到1分钱,比寄信还便宜。按这个思路,徐永光又联系了各省的所有党报,在同一时间印发希望工程的募捐广告。 这一年,希望工程的影响力“爆炸”了。这个在创立时只有10万注册资金,1万元运营费的基金会,在徐永光的领导下,当年获得捐款过亿。 “当时我们在后岩寺胡同1号,院子里人都挤满了。”徐永光回忆,募捐广告发出后,每天青基会收到几千封信,有的人读了山区里贫困儿童的故事,流着泪来捐款。 通过一系列创新的举措,希望工程获得了中国公益界前所未有的成功。 根据统计,前3年希望工程共救助失学儿童3.2万人,1992年当年救助人数突破32万。而1994年,希望工程“1+1助学行动”救助数额突破了100万。其单个教育项目资助规模,已是当时世界之最。 舆论风暴 拒绝和解因自信清白 摊子越铺越大,身为青基会秘书长的徐永光开始感觉到风险。但他没有想到,等待他的是一场来自维多利亚港的风暴。 1994年1月21日,香港媒体刊载《千里追查七千万元下落,希望工程善款失踪》文章,在海内外华人世界造成极大影响。 当天,青基会的传真机响了一天,打印纸也用完了。香港的捐款人纷纷发来这篇报道,同时质疑声也铺天盖地而来。青基会迅速反应,对《善款失踪》一文进行驳斥,但收效甚微。 当年,青基会全年捐款收入比预期少了1600万。香港每个月近300万的捐款,报道后下降到零。青基会和希望工程的公信力受到严重质疑。 为了挽回名誉,徐永光决定去香港,起诉香港媒体。 这个决定引起青基会很多人的担心。当时,香港还没有回归,两地的法律体系差别很大。但是徐永光坚持,这个官司要打只能去香港,在北京打没用。 “当时只是略微知道香港打官司贵,律师楼费用很高。”没想到这个官司被对方拖了6年,想想那得用多少钱呐! 打官司用的钱,都是他一点点跟朋友借的。到开庭时间确定了,也买好了机票准备出发。律师找到徐永光,说对方给法庭交了150万零1块钱和解费,现在撤诉,诉讼费用由他们承担。 徐永光当即表示不接受,这场官司我只要赢。 宣判的前一天,徐永光在华润酒店18层看香港的车水马龙,对身边的律师和基金会同事开了一个悲壮的玩笑,“如果我们这次败诉了,我只能从这跳下去。” 2000年6月20日,香港高等法院做出判决: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胜诉。 事后,香港媒体问徐永光,你先后6次拒绝和解,哪里来的自信? 徐永光说,希望工程是白的,这我最清楚。这个自信就是要讨个清白。如果香港法庭判我败诉,那我也问心无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