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光:有孩子因贫失学 希望工程就不会停 |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5-10-29 责任编辑: 李艳娜 |
|
时代巨变的洪流中,坚守初心,犹如傲骨凌霜。唯有守护最初梦想的毅力和勇气,才是推动国家进步的力量。 2003年11月11日,我们从永安路106号出发,记录这个国家一点一滴的变化。12年后,我们选择了30人——他们无论身处喧嚣躁动,抑或遭遇时代逆流,均以不变的信念应对万变的困局。 在岁月的年轮中,他们有快意、有消沉,有对酒当歌、有失意彷徨。在一次次的磨砺中,不忘初心,举步向前。 在这里,时间是对信念的敬意。 徐永光,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1988年辞去团中央组织部长职务,创立希望工程。希望工程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公益品牌。2007年创办南都公益基金会,实施“新公民计划”改善农民工子女成长环境,被称为徐永光的第二个希望工程。 国庆长假,徐永光在家看了几天书。 10月8日,在南都基金会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66岁的徐永光精神矍铄,和蔼安详。 这位辞去团中央组织部长,进入青基会创立“希望工程”的老者,曾让“希望工程”成为中国慈善的代名词,惠及数百万贫困儿童。 同时,为了筹措经营费用,徐永光利用捐款到账与款项拨出的时间差投资,以实现善款的保值增值。 正是这一在国外很常见的举措,让他饱受争议。很多捐款人认为,“捐款就是交给你,让你去资助失学儿童,怎么拿去投资了?” 在经历了多次舆论风暴后,他用“走向平静”来形容自己现在的心境。 回想从事慈善行业的26年,他说希望工程那十几年激情燃烧,风云变幻,是他人生最精彩的时候。而后面10年,自己像行业的“拓荒牛”,沉重而辛苦。 如今,他仍每天忙碌,在南都基金会,为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办公益学校,推行“第二个希望工程”,同时,也为中国慈善体制的改革而不断奔走。 希望工程 激情燃烧的日子 “在河北涞源县桃木疙瘩村,有一个11岁的男孩,他的名字叫张胜利。” 时隔26年,徐永光还清楚记得希望工程创办前,发出的首封筹款信的第一句话。 在希望工程正式公布之前,徐永光先带着青基会团队,照着企业黄页上的地址发筹款信。当时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填地址、寄信。下班带回家去,让家人帮忙一起填,5、6个人寄出了几十万封。 很快,筹款信收到了热烈反响。在书信往来的一两周内,一笔笔捐款陆续抵达,同时社会舆论也有了回应:帮助贫困儿童,是件好事,希望你们能做好。 “我们知道,这个事肯定能行。”徐永光记得,当时收到的捐款中,有几百上千的,还有有小孩的压岁钱,最少的是6分。 当时青基会成员挖空心思,特别设计了给捐款人的回馈。捐20块钱,相当于一个学生一个学期的书本杂费,你就会收到一个孩子的感谢信。 这样做了两年多,希望工程在1992年迎来了第一个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