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人民公仆
40年燃尽生命为"三农" 让每寸土地都流金淌银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4-11-11  责任编辑: 李想

 

  鲍振平在田间地头分发政策宣传材料。资料图片

  夏收时的一场大雨,把规模种植的优势显示了出来。王庄、徐庄等自然村经过土地流转,实现统耕统种,土地平整,地块较大,收割效率高。但是,几百口人的张庄自然村,没有一户参加流转,田块零碎狭窄,每亩收割价格即使提到正常价格的两倍,机手也不愿意下地作业。心里焦灼万分的群众纷纷跑去找鲍振平。

  在鲍庄南地,鲍振平召集村“两委”开了个“地头会”。想到要把收割机调到张庄收割,大家纷纷摇头:“现在把收割机调走,一场大雨,麦子就收不上来了,群众不骂娘才怪哩!”“我知道,现在调机子,从哪个庄调出来,哪个庄的群众都会骂,但手心手背都是肉,不管哪个村的麦子淋了雨,群众受损失,咱心里能过意去了么?王庄、鲍庄地块平整,收割速度快,就近各调一台收割机去张庄,不能讨价还价,群众如果有意见,党员干部去做工作!”

  “服了鲍书记!”这件事让张庄的群众转变了观念。

  “群众如果有意见,党员干部去做工作!”正是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打开了朱庄村群众工作的崭新局面。2013年,群众增收近200万元,切切实实拿到了土地流转带来的真金白银,迈出了向土地要财富的第一步。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对鲍振平来说,从来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他经常说“吐口吐沫就是钉,再大的困难都不松”。鲍振平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融入群众,坚持靠真情打开村民心结,用真心化解村民矛盾,以真诚赢得村民信任,做真事带领村民致富,扑下身子,创造了符合农村实际的“讲道理、得实惠”的“鲍氏工作法”。

  鲍振平带领村干部在村头治安巡逻。资料图片

  朱庄村居民点分布零乱、村庄占地面积过大,“空心村”现象比较严重。鲍振平多方奔波,为村里争取来了旧村庄土地复垦项目。但当拆迁通知下达到户上时,很多村民却拒绝搬迁:“住了好几辈,祖辈的基业没有了怎么办!”一位80多岁的老大娘以长辈的身份,多次找到鲍振平“理论”:“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门前栽的树苗已经长得合抱粗,怎么能说走就走?”

  为了让群众们理解治理“空心村”的好处,鲍振平一次又一次地召开动员大会,叮嘱村委副主任王登成等人:“一定要通过说服工作让群众自愿的搬迁,绝不能采取强制手段,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

  大会上,鲍振平苦口婆心给群众算经济账,如果将这些“空心村”复垦出来,每年至少获利30万至40万元。村民的想法渐渐转过了弯:“细细算过,觉得挺划算。我们听鲍书记的,从老宅基地搬出去。”在鲍振平的努力下,朱庄先后争取了6个土地复垦项目,新增230多亩耕地,每年可增加群众收入近40万元。

  “村里遇到大事,都让大伙参与监督,还征求我们的意见,再加上有鲍振平这样的好书记,村里的事,我们呀都放心。”说起村里的工作,村民这样评价。

  4.不当"瞎窝书记" 搭起三座便民连心桥

  一大家十来口人,挤在低矮破旧的茅草房子里,上漏下湿,不蔽风雨,几块方砖围起地铺,随便铺些麦秸就是“床”,红芋杂粮是村民碗里一年到头的主食……

  出身贫困的鲍振平,对朱庄村群众的生活有切肤之痛。

  “既然大伙选了我,我就不能当瞎窝书记”,从回到村里工作起,鲍振平就立誓要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建设美好乡村,“让咱村也过上城市人的生活。”

  2013年的一天,鲍振平听一位在郑州做生意的村民说,山东莘县种植高档食用菌效益不错,鲍振平和另外几名村干部连夜坐车赶往山东,车行到太和境内,身体虚弱的鲍振平就撑不住了,昏坐在车后座。“鲍书记,咱别去了。这都啥时候了,回去先把病养好再说。”“我睡一会就好了,车不要停。”鲍振平迷迷糊糊地吩咐大家。

  第二天一大早,车行到莘县,鲍振平坚持立刻到种植基地去考察,一连跑了六家,已经到了下午,大伙饿得撑不住了,“再看最后一家,看完就吃饭!”鲍振平坚持来到第七家,才找到称心的技术专家。

  现如今,鲍振平带领村民发展起来的近百亩鸡腿菇种植基地,已进入收获季节。基地技术负责人田振达说,种植鸡腿菇的主要原材料是当地的玉米芯,一年可以种植两季,采摘4—5次,一个大棚每年可产鸡腿菇4000公斤,目前市场价达8000元/吨,除去成本每个大棚年可获纯利润2万多元。

  几十年来,鲍振平时刻不忘带领村民致富,他始终把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当做头等大事,看到了什么项目,废寝忘食也要去考察学习,认准后回来自己带头先干,成功了再带动村民。

  2013年,一名在外地从事绿化生意的村民回村,闲谈中提议说:“书记,咱也学城里,在路边沟岸上种些景观树,那咱庄更像回事啦。”鲍振平大喜:“我最近也在琢磨这事,觉得咱村缺点啥,你这一提醒是个好主意。”说干就干,鲍振平从网上、专业书籍上、周边县市调查,经过比较,发现砀山一种叫“春雪”的桃树很适合在朱庄村种植。

  但村民觉得买桃树苗还要花钱,现在种的杨树就挺好,思想上不太积极。鲍振平寻思着,带领村民致富才是大事,自己垫钱先把树苗买回来。2013年春,鲍振平拿出12000块钱,从砀山买回5000余株“春雪”树苗,分给庄里的群众,让他们种在门前的路上。又把庄东北角60余亩的荒地、南边的水沟开垦了,种上桃树。

     1   2   3   4   5   6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