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刊文:微阅读可以是深阅读吗 |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5-06-10 责任编辑: 李想 |
|
不是一种颠覆 更像一次推动 微阅读的载体形式决定,它并不适用于所有文本内容,因此也不能替代其他所有阅读方式。目前微阅读作为浅阅读的形态已经得到认可、成为共识,但我们其实还可讨论的是,微阅读是否还可以被发掘出更多的可能性?比如微阅读是否具备实现深阅读的可能性,进而,微阅读如何实现深阅读,这才是比较复杂的问题。 作出这样尝试的前提在于,很多文本其实可以同时是轻阅读和深阅读的,比如佛经里的《心经》,一般信徒是轻阅读,所谓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说的就是浅阅读、微阅读,但没有人会怀疑佛经经受得住深阅读的咀嚼。文学作品可同时被深阅读和浅阅读的特征更加明显,比如《红楼梦》,比如汪曾祺的短篇小说《陈小手》,可以浅阅读,也适合深阅读,不同的读者读出不同的意味。中国的造词很有意味,所谓阅历,指阅与历相关,阅读的深浅与读者的历练、经验相关。我们在认可微阅读、浅阅读的同时,不要把它作为终极阅读、理想阅读,不能以微阅读代替深阅读,在提倡深阅读的同时,也不要把它作为唯一的阅读。 今天,阅读正在与书籍分离。自媒体时代的个人话语,正在替代资本和权力的话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微阅读不仅普遍深入认知能力尚不成熟的青少年群体,更以高科技赋予的“便利”和“海量”渗透到都市人业余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人人都是作者,人人都是读者。微阅读催生更多作者,也带来更多读者,微阅读不是一种颠覆,而更像一次推动。或许,这种新的阅读模式可成为激发新文体的动力。唐诗宋词无比绚烂,创造了文学史上的里程碑。细细想来,唐诗宋词可算作古代微阅读的流行文本。今天的微阅读,或许会催生唐诗类文体,留下当代的生活记忆,成为数百年后的当代经典。这种广泛的“读”与“写”的活动,如何借助“微时代”所赋予每个个体的力量,由浅入深,是我们每一个微阅读的参与者需要关注的。从浅阅读开始,进入深阅读,这是一个持久的艰难过程。 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不光彩的,一个只会浅阅读的民族也必定是肤浅的、没有创造力的,深阅读是拥有创造性的前提,而创造力才是一个民族赖以持续发展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作者为《小说选刊》副主编)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28日 14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