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公益教育
扬州:"普惠+特惠"式助学提升教育获得感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6-10-28  责任编辑: 张雨荷

  宏志班学生教育“两个第一”

  杨钰滢是扬州市第一中学宏志班高一学生,从初一开始,她就在宏志班就读。四年来,宏志班的各项帮扶政策减轻了不少她家庭的经济压力。她的父亲说,宏志班对家长来说第一是减轻了经济的负担,孩子每学期还得到学校的资助,还获得了奖学金,还减免了学费,老师对她们都很重视。

  “宏志班”1999年在扬州市第一中学首先创办,定向整班招收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选派优秀教师,从生活、学业等方面给予优质服务,每年拨付12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放学生生活补助、免校服费、免社会实践费等帮扶。2005年,全市各县(市、区)全面开办宏志班。目前,宏志班教育覆盖11所学校、72个班级、3058名学生。宏志班学生教育被市委市政府列为民生工程项目,在全国实现“两个第一”,即全市区域内全面开办宏志班为全国第一,宏志班在校生总规模列全国第一。扬州市一中已形成以“特别能吃苦,特别懂事,特别争气”为特色的宏志教育,每年近300名学生升入本科院校,宏志班教师群体被表彰为“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扬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小班化”教学模式无缝对接宏志班,在校园随处可看到老师为学生一对一个别辅导的情景,让关注、关爱每一个学生成为现实。

  贫困家庭学生“薄技在身”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帮助农家子弟以及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选择就读职业学校,选学一个实用型专业,学到一技之长,从此走上就业道路,或者发挥所学之长,创业致富,改变家庭命运,这也是从根上扶贫。据统计,我市15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5.5万人,其中60%学生来自农村或低收入家庭;每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其中在扬州就业率达到80%以上。为了保证这部分学生不因贫失学,顺利成长为技能型人才,我市建立了覆盖每个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同时,全面推行“三重”教育,即坚持文化与素养并重更重素养,知识与技能并重更重技能,就业与创业并重更重创业,系统构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此外,全面加强校企合作,职业学校与100多家企业开展“订单培养”,既为企业量身定做技能型人才,又让学生有去路、有出路,帮助学生实现有质量的就业。

  “如果不是可以免费上学,还有那么多扬州爱心人士帮助解决生活费,也许自己至今还是流水线上的一名操作工。”就读于扬州旅游商贸学校电子商务班的阳霞如此感叹。她说自己因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一度辍学去深圳某电子厂打工,那时候很累很累,一次偶然机会,听说该校有个慈善项目能资助像她这样免费读书,就赶紧辞职回来报名。阳霞说,自己很幸运,可以走出大山,现在学校还提供了兼职机会,挣到的钱甚至可以寄回家补贴家用。目前阳霞已被一家电子商务企业提前预定,毕业后她将直接进企业就业。

  帮助残疾学生自食其力

  全市7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其中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十五年一贯制办学,学生全部享受免费教育并免收伙食费。除对学生康复训练、启蒙教育、知识传授外,在全省率先开创“背着一个书包进来,怀揣一门技术出去”的帮扶模式,将职业教育引入特殊教育,结合聋盲学生特点和扬州地方经济区域特色,先后开设玉器雕刻、服装制作、烹饪等职教项目,出路好、就业率高,让一批聋盲学生学有所长、自食其力、创业致富。从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走出的盲女吴晶就是其中的代表,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她14岁获江苏省器乐大赛笛子组一等奖,18岁代表中国参加2004年雅典残疾人奥运会,体育生涯共获得14枚金牌。现在,她不仅成为一名出色的青年长笛演奏家,还身兼瑞典青年盲人协会理事、文化公司艺术总监等职位,被媒体誉为“中国的海伦·凯勒”。

  此外,为了实现残疾学生教育全覆盖,将轻度残疾的学生安排至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向重度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学生提供“送教上门”服务,让残疾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享受到公平的教育。

  “学困生”在社区接受名师“坐堂辅导”

  节假日,学生在家遇到的学习困难如何解决?或许,有的可以在家长指导下解决,但有的学习困难是多数家长无力解决的。为此,我市在全国首创“名师坐堂”助学模式,设立16个社区中小学生学习辅导站,由社区提供场地,教育部门提供经费,学校选派优秀教师节假日到社区学习辅导站“坐堂助学”,每年2万余人次学生足不出社区即可解决学业困难,解决了众多学习辅导能力欠缺的家长的后顾之忧。同时,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媒体提前公告辅导教师、学科和时间安排,统一规范辅导站工作流程,指定专人负责辅导站检查指导和工作考核,定期评选表彰优秀辅导教师,促进了辅导质量的全面提高。《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多次报道我市社区中小学生学习辅导站工作,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严镌琪给予高度评价。

  网上“精品资源”让离校学生不离教

  市教育部门开发录制了“同步课程”、“扬州微课”和“名师大讲堂”等优质教学资源,学生上网免费收看,离校不离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其中,网上“同步课程”资源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教材变动同步更新,时刻保持与现行教材同步,所有课堂由名师授课并录制成网络视频,有了“同步课程”24小时不间断“陪伴”,城乡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学生、家长称网上“同步课程”为“天天见面的好老师”。“扬州微课”覆盖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所有年级,基于电脑端和微信服务号“双平台”架构,学生既可在扬州教育网登录收看,也可随时随地通过智能手机、手持平板设备等登录“微信服务号”免费点播收看,热点试题分析、重点知识点讲解等,“不会什么看什么”,接受名师个性化辅导。寒暑假期间播出的《名师大讲堂》教学以省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以及有多年高三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学团队为主讲人,紧跟高考方案的新变化,以同步指导和重点解析为主,立足基础,始终与高三学生学习同步,打造出一个系统化、常态化的“第二课堂”。

  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同城待遇”

  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来扬务工人员子女规模日渐增大,其中学龄儿童近1.6万人。安排好一个孩子入学,就是解一家之难,也是为城市建设助力,这是扬州教育人坚定不移的认识。为此,我市始终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坚持“政府为主,流入地为主”原则,让所有来扬务工人员子女入学100%享受“市民待遇”,在扬州市区接受义务教育,与扬州市民孩子一样就近入学,享受免费教育以及困难补助等。同时,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改善、生活设施完善、师资配备、行政指导等方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相对集中学校给予重点扶持,学校和教师对在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从生活、思想和学习方面给予“贴心”关心与呵护,确保学校育人水平与其他优质学校同步提升。扬州市文津中学地处城郊结合地带,是外来人口集中地区, 学校通过调查摸底,不仅对其中一些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给以午餐费、校服费的减免,还时常组织“送温暖”活动给予这些需要帮助的外来务工家庭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定期或不定期地给外务工子女的父母“上课”,指导家长与孩子沟通,增强他们与孩子间的情感交流。

  “在扬州市区接受义务教育,与扬州市民孩子一样就近入学,享受免费教育,我很荣幸!”现就读于文津中学初三(13)班的王淑婷,9年前跟着父母来到扬州,由于语言不通,她一度变得消沉。但在老师和同学的关爱下,她逐渐融入了班级和学校,不再因为自己是外省的孩子而自卑,“因为我已经融入这里了,我属于这!”王淑婷自豪地说。

  贫困生受益社会爱心助学金

  教育是爱心事业,付出爱,也收获爱。李永芬女士,上海中建集团董事长、上海扬州商会会长,牵头设立“上海扬州人爱心奖学金”,几年来累计提供奖助学金800余万元,帮助我市一大批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圆了“学习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大批像李永芬女士一样的社会爱心人士先后加入“爱心助成才”行列,隆星教育发展基金、英成教育基金、禹振飞慈善基金等相继设立,几年来累计捐助奖助学金2000余万元,10000余名学生受益。现如今,捐资助学在我市蔚然成风,在全社会形成一股强大正能量。

    来源:扬州晚报

     1   2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