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公益慈善家
腾讯联合创始人陈一丹为何捐出20亿办大学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5-10-20  责任编辑: 李艳娜

 \

   1951年,斯坦福大学创建斯坦福科技园,并向企业出租场地获得收入,因此吸引了一批新创企业,形成高技术工业园区,这成为硅谷雏形。硅谷最早的创业者就是斯坦福大学的两名毕业生,威廉·休利特(Wiliam Hewlett)和戴维·帕卡特(David Packard),他们创办了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

  对于企业来说,斯坦福无疑是最理想的人才池,而开放办学的机制,也让斯坦福的人才更能了解社会和企业所需。

  “用办企业的方式来办教育,这句话我觉得可能会引发争议或者是不一定对。我觉得还是要按教育规律来,在此基础上,吸纳一些企业经验。武院跟企业合作,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武汉学院定位为国际化应用型专业大学,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文学、理学、工学和艺术学7个门类,方向更为落地。为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还聘任企业高管开班授课,如搜狗公司王小川、腾讯人力资源副总陈双华、港中旅酒店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慕韩、ICAEW大中华区总监黎日忠等人。

  “他们都不叫特聘教授,而是叫应用型教授。这跟企业是最直接相关的,相互融合,后面还要加大这个方向上的开拓。”陈一丹说。

  除了校企合作,陈一丹也希望与其他学校增加交流,比如教学、研究上的合作,现有交换生机制如何从单方面输出拓展为双方互动等。互动对象并不限于国内高校,国际化已是武院发展的必经之路,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这是个开始,我想后面会引入更多资源。比如某个创新项目,如果谁愿意,那就来投入。校监负责建立这个平台,武院要走多远,大家一起来喽。”

\

  公益文化更重要

  退休后,陈一丹仍是腾讯慈善基金会名誉理事长,除了一些老同事找他交流企业文化方面的事务之外,他在腾讯投入精力最多的就是公益部分。每次来办公室,几乎都是约了负责公益事务的同事。

  腾讯创立初期,企业的发展让管理者开始思考回馈用户和社会。陈一丹回忆,那时候零零碎碎总想做点什么事情,比如向贫困地区捐赠旧电脑一类的硬件设施。

  2004年6月1日,《基金会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半个月后,腾讯在香港联交所上市。陈一丹考虑将腾讯细碎的公益支出系统化、制度化。

  两年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成立,这也是中国首家由互联网企业发起的公益基金会,此后,腾讯每年会从企业利润中拨款给基金会。资金与人都具备了,陈一丹开始探索互联网公益模式。

  “探索网络是我们的优势。”陈一丹至今记得早期腾讯的一些网络公益尝试。“在腾讯平台,你做了好事,捐了一块钱,你的账号会长出一个爱心果,我记得那个产品还长棵树,有里程碑的。”

  2008年汶川地震,腾讯基金会向灾区捐款2000万。“但网民怎么参与?”陈一丹将网络支付、公募基金会等资源进行整合,因腾讯基金会是非公募基金会,便用“拉郎配”的方式,将公募基金会对接给捐款人。“结果捐了两千多万,很多都是一块钱两块钱。”陈一丹说,这才是最让他开心的,因为钱的背后,是更多人的参与。

  “公益是什么?对公有益,对身边的人有益,对我们所连接的世界有益。这个有益仅仅是出钱吗?不是的。我是希望能够出现一种公益文化。”

  2008年之后,公众捐赠热情大幅回落,没人捐款了。

  陈一丹提出公益2.0模式,并开展一些常态化公益项目,在腾讯主持开创了“腾讯月捐”“腾讯乐捐”“腾讯筑德基金”“腾讯筑梦新乡村”等多个创新公益项目。

  2012年,陈一丹推动搭建的腾讯网络捐款平台收到网友捐款累计突破1亿元。

  今年9月初,腾讯发起中国首个互联网公益日活动“99公益日”。活动启动当天,陈一丹为活动做了题为《信任连接公益的时代即将开启》的致辞。

  自9月7日0时至9月9日24时,网友参与99公益日活动,通过腾讯公益平台捐款1.2亿元,参与人次超过200万,捐赠金额、参与人数均创下国内互联网的募捐记录。

  这一成果让陈一丹觉得欣喜,也很感慨。“在PC年代,腾讯公益平台用五六年时间不断创新项目,才达到一个亿,我们当时很开心啊,已经全国最大了。”当时的他没想到,社交网络下的99公益日,3天就超过了5年的数字。

  “今天到3.0、4.0、5.0,再变成移动物联网、社交化,但总体这个趋势是跟社会链接互动的,这个精神没有变,你不是孤单地做自己。”

  对于陈一丹来说,今年的99公益日不过是个开始,明年还会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出现更多的公益玩法。他希望99公益日能成为公益概念甚至是一种公益文化,长远地走下去。

  自创办至今,腾讯网上募款平台累计募款额已达5亿。陈一丹觉得另一组数字更重要——捐款人次超过3600万,对于在整个社会建立公益文化来说,这或许更有价值。

     1   2   3   4   5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