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山菌系列 |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6-06-20 责任编辑: 楚丹 |
|
一,野生木耳
木耳指木耳属(学名:Auricularia or Wood ear)的食用菌,是子实体胶质,成圆盘形,耳形不规则形,直径3-12厘米。新鲜时软,干后成角质。口感细嫩,风味特殊,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著名食用菌。它的别名很多,因生长于腐木之上,其形似人耳,故名木耳;又似蛾蝶玉立,又名木蛾;因它的味道有如鸡肉鲜美,故亦名树鸡、木机(古南楚人谓鸡为机):重瓣的木耳在署上互相镶嵌,宛如片片浮云,又有云耳之称。人们经常食用的木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腹面平滑、色黑、而背面多毛呈灰色或灰褐色的,称毛木耳、粗木耳;另一种是两面光滑、黑褐色、半透明的,称为黑木耳(山木耳)、细木耳、光木耳。毛木耳面积较大,但质地粗韧,不易嚼碎、味不佳,价格低廉。山木耳质软味鲜,滑而带爽,营养丰富,是人工大量栽培的一种,也有天然野生主产区以垣曲县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主。
营养价值:黑木耳含蛋白质、脂肪、多糖和钙、磷、铁等元素以及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等,还含磷脂、固醇等营养素。木耳营养丰富,被誉为“菌中之冠”。每100克干品黑木耳中含蛋白质9.4克,碳水化合物65.5克,钙357毫克,磷201毫克,铁185毫克。
木耳能帮助消化系统将无法消化的异物溶解,能有效预防缺铁性贫血、血栓、动脉硬化和冠心病,还具有防癌作用。木耳散具有治疗溃烂诸疮和血崩的药理作用。
黑木耳是著名的山珍,可食、可药、可补,中国老百姓餐桌上久食不厌,有“素中之荤”之美誉,世界 上被称之为“中餐中的黑色瑰宝”。而黑木耳培植方法,在世界农艺、园艺、菌艺史上,都堪称一绝。
黑木耳子实体胶质,成圆盘形,耳形不规则形,直径3-12厘米。新鲜时软,干后成角质。口感细嫩,风味特殊,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著名食用菌。100克干黑木耳中水分10.9克、蛋白质10.6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65.5克、热量306千卡、粗纤维7.0 克、灰分5.8克、钙357毫克、磷201毫克、铁185毫克、胡萝卜素0.03毫克、硫胺素0.15毫克、核黄素0.55毫克、烟碱酸2.7毫克和多重矿物质。水发木耳蛋白质极低,百克含1.5克。有益气、充饥、轻身强智、止血止痛、补血活血等功效。富含多糖胶体,有良好的清滑作用,是矿山工人、纺织工人的重要保健食品。还具有一定的抗癌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功能等等。 生理作用:木耳中的多糖体能分解肿瘤,所以能提高人的免疫力,具有很好的抗癌作用。而这种多糖体也具有疏通血管、清除血管中胆固醇的作用,所以可以降血糖、降血脂、防止血栓形成,预防脑血管疾病发生。木耳中的了磷脂质,对脑细胞有营养作用,因此木耳是很好的补脑食品。木耳还具有滋补润燥、养血益胃的食疗效果,所以是各种现代文明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病人的保健食品。 食用指南:食用鲜木耳可中毒,新鲜木耳中含有一种化学名称为“卟啉”的特殊物质,因为这种物质的存在,人吃了新鲜木耳后,经阳光照射会发生植物日光性皮炎,引起皮肤瘙痒,使皮肤暴露部分出现红肿、痒痛,产生皮疹、水泡,水肿。相比起来,干木耳更安全。
很多人为了图省事,简单地用水冲冲就吃。其实,木耳需要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用自来水多冲洗几次,流动的水可避免农药渗入。
不要使用普通的洗涤剂清木耳,洗涤剂本身含有的化学成分容易残留在木耳上,对人体健康不利。最好的办法是使用盐水冲洗。但是,绝对不要在水中浸泡过长时间,否则木耳内的维生素会悉数流失,使营养价值降低,而且溶解于水的农药有可能会反渗入木耳中。
适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二,猴头菇
猴头菇(学名:Hericium erinaceus;英文名:Lion's Mane Mushroom,Bearded Tooth Mushroom),又叫猴头菌,只因外形酷似猴头而得名。猴蘑,猴头,猴菇,是中国传统的名贵菜肴,肉嫩、味香、鲜美可口。是四大名菜(猴头、熊掌、燕窝、鱼翅)之一。有“山珍猴头、海味鱼翅”之称。这种齿菌科的菌类,菌伞表面长有毛茸状肉刺,长约1~3厘米,它的子实体圆而厚,新鲜时白色,干后由浅黄至浅褐色,基部狭窄或略有短柄,上部膨大,直径3.5~10厘米,远远望去似金丝猴头,故称“猴头菇”,又像刺猬,故又有“刺猬菌”之称。猴头菌是鲜美无比的山珍,菌肉鲜嫩,香醇可口,有“素中荤”之称。
形态特征:猴头菇(学名:Hericium erinaceus),外形似猴子的头,因而得名。孢子透明无色,表面光滑,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大小约 6.5 - 7.5 & micro; m×5×5.5。菌丝细胞壁薄,具横隔,有锁状联合。菌丝直径为10-20。是四大名菜(猴头、熊掌、海参、鱼翅)之一。
子实体呈块状,扁半球形或头形,肉质,直径5-15cm,不分枝(与假猴头菌的区别)。新鲜时呈白色,干燥时变成褐色或淡棕色。子实体基部狭窄或略有短柄。菌刺密集下垂,覆盖整个子实体,肉刺圆筒形,刺长1-5cm,粗1-2mm,每一根细刺的表面都布满子实层,子实层上密集生长着担子及囊状体,但子上着生4个担孢子,并且野生的猴头菇一般成对生长。
起源历史:猴头菇进入人们的饮食生活由来已久,《临海水土异物志》:“民皆好啖猴头羹,虽五肉臛不能及之,其俗言曰:宁负千石粟,不愿负猴头羹。民间谚语:“多食猴菇,返老还童。”
相传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已经有人采摘猴头菇食用。但是由于猴头菇的“物以稀为贵”,这种山珍只有宫廷、王府才能享用,外界只知道猴头菇是珍贵食品,对它的有关特性及其烹调方法都不清楚。有关猴头菇的记载,较早见于370年前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书中仅仅列有“猴头”的名称而已。《御香飘缈录》载有清官的猴头菜肴,并盛赞其味鲜美。该书还具体介绍了烹制猴头菇佳肴的炖、炒二法。
近代以来,关于猴头菇的记述仍少。20世纪30年代,《鲁迅日记》曾提到,鲁迅本人吃过他挚友曹靖华赠送的猴头菇,也是赞美它“味确很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们对野生猴头菌的驯化和推广人工栽培,市上供应的猴头增多。这种山珍才渐渐进入人们的筵宴,并成为某些菜系的名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