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消费梵高?商业艺术圈已现“消费艺术”热潮 |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5-08-24 责任编辑: 李艳娜 |
|
木心先生多次提及,能够名流千古的艺术家一般都在头脑、心肠、才能三方面出现优异的表现,梵高在后两者中占据高地,从人尽皆知的他和高更的那些事,也可以知道梵高算艺术家中的“没头脑”了。不过艺术史中的艺术天才型选手比比皆是,为何梵高却能被人广为熟知,就连街头的三姑六婶都能略知一二呢? 智极成圣——安迪·沃霍尔,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顺利掀起了波普艺术的狂潮,对于自由以及消费主义的追求,孤僻的商业头脑,无辜的自私,病态的天真,娓娓道来:爱没有席卷美国,但是波普艺术做到了。 情极成佛——梵高,就如海涅给自己赤脚兄弟的原文:“谁有一颗心,心里有爱,就被弄得半死不活。”食色性也,情浓欲烈的人,容易在艺术中走火入魔。梵高,于生活,有一颗赤子之心,为赤诚美丽的生命,俯首甘为孺子牛;同时也挣扎于潦倒的现实中,对于痛苦有异常敏锐的感知,天赋悲剧人物气质,谁能创造悲剧?里程碑式英雄人物乃悲剧主角,其余皆闹剧,而梵高的悲剧不仅仅在他的短暂一生中,也延续到了百余年后的今天,在这个娱乐至死,消费至上的年代,于梵高,只能哀叹,其作如故,其人不存。 谁在消费梵高? 近些年来,商业艺术圈出现一股热潮,消费艺术——从去年来的莫奈,草间弥生到今年的梵高。众所周知,若想真正接近艺术,往往是需要专业的眼光与一定的经济基础。例如收藏画作,参与或者去博物馆美术馆等地朝圣,追随艺术大事件。从起源说来看,艺术原本也便是人类在酒足饭饱,物质文明发达之后才产生的。可是当下的艺术展览与消费艺术的人群往往不尽如人意,譬如“不朽的梵高”展览。 艺术应该承担起一定的教育意义,在去年上海k11举办了莫奈展,对我而言,那次展览是一次灾难,拥挤不堪的展览现场,观众与原作之间的距离堪称世界最遥远的距离,整场展览最深刻的印象便是接踵摩肩之间的不悦,令人难以忘怀的是保全人员的扑克脸。可是生活中的一切往往相对,对比起“不朽的梵高”展览,莫奈展的一切就没有那么糟糕了。因为莫奈展览中的作品皆是原作。但是对于今年的梵高展览,主办方运用科技将梵高的画作“还原”,而这种“创意”是笔者万万无法想到的。 去年年底,恰巧碰到了哥德堡美术馆关于后印象派的展览,有幸观赏了塞尚、梵高、高更的作品,现场没有护栏与安全线的羁绊,也没有保全人员一本正经地隔开观众与作品,最重要的是,现场的作品通过时间单元分开,皆为原作,在展览的最后,策展团队还与观者开了一个玩笑,以弗朗西斯·培根的梵高画像作为结束,看似不经心的设计却将表现主义体现在了展览的方方面面,飞花摘叶,皆以明题,恍兮惚兮,其中有象。 吞噬笔触与氛围 沦为“梵高爆款” 这次“不朽的梵高”展览下月即将登陆北京,而此前已在上海举办,通过3D效果、影像设计、音乐搭配,借还原情景的口号,妄图讨喜于观众。艺术需感悟感知,将充满灵气的作品放在影像中展现,其一,改变了其呈现形式,梵高的画作是以架上绘画的方式受到认可,但梵高展却将其转化为了影像的形式呈现,这两者对于普罗大众来说绝不会是一样的感受;其二,后印象派的作品在归结于技法之上,笔触与氛围渲染是不可分离的,但是通过影像反映出来的作品,完全吞噬了技法这一特点。这样的展览对于大众的艺术教育的好处有限,打着梵高的名号,却没有堪比“谷歌艺术计划”的良心,沦为与淘宝“梵高手绘布鞋爆款”同等性质。看似门庭若市的展览,内在,实则一片荒凉。 过于重视形式 伪文青观展好机会 文青在每一个年代都会存在,就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不说自己热爱文学,不能念叨几句理想主义朦胧派诗歌就没有面子,脑袋中没有批判性思维就是虚无。可是慢慢到之后,文青概念泛化,过于矫情的伪文青日增。在前几年还是挎单反跑丽江;近几年则热衷于出现在各种官方与民间的艺术活动中,区别真伪文青的方式之一就是“是否有判断能力”,有些时候艺术展览承担着种类繁多的不同意义,观念、当代、崇敬、公益、学术、普适价值观等,既然无法判断一个艺术展览的内在,何以有“文青担当”? 伪文青的楚河汉界往往分明,一边是高贵冷艳的自己这一群,还有土鳖的正常人,对于“不朽的梵高”这样的展览,对于他们,往往只是一个茶余饭后证明自己优越感的谈资,或者是周末约会下午茶前的甜品,看一个展览,付出的也仅仅是两杯星巴克的价格,还有朋友圈的签到。 已被玩坏的梵高 请放过他 曾经,在MoCA Shanghai(上海当代艺术馆)正举办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丰子恺等当代巨擘的作品,临近闭馆,笔者看到一个女孩想进馆参观,被保安拦下,女孩都快哭出来,说着自己是从南京赶过来,耽误了时间,仅仅是为了一探他们的习作然后返程,在纠缠许久之后,保安妥协了,虽然嘴巴嘟嘟囔囔但还是让女孩进去参观了。她只身一人,未拍照,边参观边在笔记本上记录些什么。相比较之下,对于艺术的真心实意,高下立判。知识,艺术,使人平静通达,羞涩地掩盖自己的情怀往往是心怀敬重,对艺术中的美充满畏惧之人;而浮躁,一知半解者,用情怀修饰自我,心中也有畏惧:害怕他人的不认同。 过去读书万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而今呢,耻也不知。功夫在诗外,无论是专业艺术展览还是商业艺术展览,都应该承担起一定的教育意义,这才是有良知的举动。嬉笑怒骂都是形式,而内在的精神,带给观众的艺术体验才是重要的。此类的艺术展览会层出不穷,但是请放过被玩坏的梵高,对待艺术家恶意的商业态度,可以算作穿越平行宇宙的霸凌:我爱梵高是个天才,有一天,我将一片星空放在膝盖上,美到迷离,于是我凌辱了它。 来源: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