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年内新增50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 |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5-06-23 责任编辑: 李艳娜 |
|
今年,根据上海市政府排定的年度实事项目,全市将有50家养老机构新建内设医疗机构,并在医保批准联网后纳入"三段"结算。到2017年,凡是拥有150张以上床位的养老机构,除了与医疗机构邻近设置、整合设置的以外,都有望成立各自的内设医疗机构。 市民政局介绍,上海660家养老机构中,已有139家设立了医疗机构,其中103家纳入医保联网结算。今年起,内设养老机构的建设进入提速期。 改革起点:新增50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 1995年,闵行区社会福利院开设医疗区,成为上海首个拥有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十年后,该福利院成为医保定点单位。此后,市区两级福利院逐步进 入医保队伍。"纳入医保结算是千呼万唤、多方请托才做到的事,卫生部门不止一次拒绝我的申请,因为这样会加重医疗资源的支出。"闵行区社会福利院院长陈方 认为,养老机构但凡条件允许,都该成立内设医疗机构,这不光是为老人福祉考虑,也是节约医疗支出总账的办法。 市卫生计生委的数据显示,沪上老人总体患病率为77.3%,60岁以上生活不能自理的占3.7%,其中80岁以上生活不能自理的占13.1%。对这些 老人而言,养老和就医,"吃饭"和"吃药"是须臾不可分割的事情。对老年疾病的初期干预越充分,后期的医疗支出就越低,而"养老幸福指数"则越高。这是当 前"医养结合"概念大受推崇的原因。 "医""养"分属不同专业领域,相应的公共资源也由不同部门分配。一直以来,国内养老领域的医疗水平不高,医疗领域对养老领域的服务能力也有限。究其 原因,还是两者之间存在深厚的"资源壁垒"。以"新增50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为起点,上海开启了新一轮养老改革,民政、卫生计生、人社等部门共同参 与到"资源破壁"的规划中,试图推动"医养结合"的实质性进展。 改革重点:医疗资源向养老领域开放渗透 医疗资源向养老领域的开放渗透,是此番改革重点。在市民政局、市卫生计生委、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本市医养结 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定义为"医养结合"支持平台,以各自社区为圆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扮演推动医疗资源辐射和周转 的核心角色。 首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向所在辖区的养老机构提供基本的医疗护理服务,比如住养老年人的突发疾病转运、医疗巡诊、康复护理指导 等,或者统筹、协调区域内其他医疗资源为养老机构提供服务。到今年底,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其他医疗机构的签约要做到全覆盖。 其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与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长者照护之家等社区托养机构达成合作,会同社工、志愿者提供慢病管理、健康教育、医疗护理、生活照料等服务。到2017年,两者签约率需达到100%。 另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对社区老年人的服务继续深化。现在全市有936万居民与家庭医生签约,占常住居民的42%,作为签约服务重点对象的 60岁以上户籍人口,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也就是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养老领域的医疗辐射同时涵盖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三部分。 但现实状况距离理想的医养结合格局还有很大差距,比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渗透"面临诸多法规政策限制,在多点执业没有开放的情况下,医生到养老 机构提供上门诊疗和病床服务,可能导致医疗风险;医疗机构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依赖药品和检查的收入,上门服务价格很低,在已经接近于"满负荷" 运转的情况下,社区医护力量空缺极大,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也得不到有效激励。 种种"资源破壁"进程,都有待进一步思考和求解。 来源:文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