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向绝壁要“天路”——记当代“愚公”毛相林 |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22-07-11 责任编辑:曾志 |
深秋,山谷。一条路,蜿蜒曲折如苍龙,一头扎入谷底村庄,一头通向群山之巅。这是下庄村的出山公路。 “我干了40多年村干部,最大的事情就是修了这条路。”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举目四望。那片山,曾将祖祖辈辈死死困住;山上,埋着6个为修路牺牲的兄弟…… 16年前,毛相林率领100多名下庄村民,硬是用双手在山中凿出了这条8公里长的公路。接着,毛相林和村民们不等不靠,敢想敢干,决战贫困,续写“愚公移山”新篇。 2020年7月3日在下庄村拍摄的毛相林。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摄 01 “抠也要为子孙后代抠出一条路来” 1997年,38岁的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毛相林,作出惊人决定——修公路。 下庄村位于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被四面千米高山绝壁合围,犹如坐在一口井中,修路难如登天。 当时唯一的出村路,是一条“108道拐”的古道,去县城一来一回至少4天。住在“井底”的近400名下庄村民,近一半人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贫穷闭塞成为下庄人难以摆脱的宿命。 下庄村通往外界的公路(2020年7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咱不能一直当穷汉,就算再难,我也要带头冲一冲。”毛相林在村民大会上给大家鼓劲:“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这辈人修不出路来,下辈人接着修,抠也要抠出一条路来。” 那年冬天,改变下庄人命运的这条路开工了。全村青壮年带着工具和干粮上山,吃住在山洞,睡觉就在腰间拴根绳子,另一头在老树根上打个结,以防夜里翻身掉下悬崖。为了早日修通公路,毛相林在山上住了3个月没回家。 修路远比想象的难。四周陡峭岩壁,很难找到落脚之地,胆子大的腰系长绳站在箩筐里,吊在几百米高的悬崖边钻炮眼,先炸出一小块立足之地,再用锄头、钢钎和大锤,一块一块把石头凿下来。 村民杨亨双回忆,有一次钻炮眼,他站在悬崖边,腿抖得凶,头顶还不时掉碎石。就在那时,毛相林说,你们都别动,我先下去探探底,一个人系上绳子下去了。工地上,遇到危险情况,毛相林总是第一个上,最重的活总是他带头干。 2020年7月3日拍摄的下庄村(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王全超 摄 02 “路必须修下去,人不能白死” 开工修路第三年,不到两个月,接连有2名修路的村民献身。 26岁的村民沈庆富,在修路时被一块巨石砸中,滚下几百米深的山谷。安葬沈庆富没多久,专门从外地回乡修路的36岁村民黄会元,也被滚落的石头砸中。 村民自发前来,为黄会元送行。看着黄会元悲痛欲绝的家人,毛相林无比愧疚,他声音颤抖着问大家:“如果再修下去,可能还要死人。今天大家表个态,这路到底修还是不修?” “修!”有人大声吼道。回应的人,正是黄会元的父亲黄益坤。“我儿子死得光荣。路必须修下去,人不能白死。”老人说。 在场所有人举起了手。毛相林忍住泪水,立下誓言:就算我们这代人穷10年、苦10年,也要把路修下去,让下一代人过上好日子。 工人对下庄村通往外界的公路进行道路硬化施工(2017年6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参与修路的下庄村村民在悬崖峭壁上打炮眼(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参与修路的下庄村村民把“厨房”搬到了施工现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此后,又有4名村民为修路献出了生命。为早日走出大山、拔掉穷根,下庄人没有退缩。2004年,在毛相林带领下,下庄村人用了整整7年时间,终于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8公里长、2米宽的机耕道。 毛相林(右一)在下庄精神陈列馆内讲述当年修路的故事(2020年7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这是他们走出大山的路,这是他们走出贫困的路——下庄人祖祖辈辈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两名下庄村村民骑着摩托车行驶在下庄村通往外界的公路上(2017年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03 “还要让外面的人走进来” 虽然出山公路通了,但在当时,大多数下庄村民还生活在贫困线下。毛相林“趁热打铁”,带领村民种植柑橘,力争尽快脱贫。 不曾想,村里的500亩柑橘生虫,几乎绝收。毛相林召开村民大会,当众检讨:“发展产业不能靠蛮干,做事不怕失败,关键是要从失败中找到原因。” 村民们又一次支持他。大家说,当年修路那么苦都过来了,现在这点困难算什么? 县里派来了柑橘栽种技术专家,手把手培训村民。几年后,村里柑橘产业“起死回生”,去年柑橘产量接近40吨。今年的柑橘就要上市了,毛相林说,产量比去年还高。 毛相林在采摘脆李(2020年7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摄 毛相林在地里劳作(2020年7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摄 今年61岁的毛相林,把最好年华献给了这片土地。2015年,下庄村整村脱贫;到2019年底,全村累计64户269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为0.29%,人均收入达1.2万元。 从这条路走出的年轻后辈,正在接棒家乡的振兴事业。29岁的毛连长,回到下庄做电商,叫卖柑橘、西瓜等土货;27岁的彭淦,是下庄走出去的第一批大学生,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教师…… 毛相林还有更大的梦想:不单下庄人要走出去,还要让外面的人走进来。近年来,巫山县发展乡村旅游,下庄村19栋农房改造成民宿,开始接待山外来的游客。“再过两三年,旅游搞起来,我们的收入还会翻番。”毛相林信心满满。 毛相林(左一)在下庄精神陈列馆内讲述当年修路的故事(2020年7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毛相林(前)经过下庄村用于农业生产的水池(2020年7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57岁的下庄村村民杨元鼎在自家开办的民宿内整理床铺(2020年7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