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聚焦公益>
隆庆祥:匠心剪裁青春华服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21-06-18  责任编辑:

为培育建设具有北京特色和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北京将推动实施“十大专项行动”,其中包括消费品牌矩阵培育行动,进一步擦亮老字号金字招牌。6月10日,隆庆祥作为传统与创新的百年老字号代表,被选作引领全国、服务全球的第一个典型案例在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怎么看》节目中播出,引发强烈关注。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曾为皇家制衣、拥有近500年家族制衣史的隆庆祥,因忠于祖训、坚持匠心剪裁,不断传承技艺,弘扬文化,使得老字号品牌充满生命力。同时,隆庆祥从创新入手,引入时尚元素,通过拓宽传统工艺的应用空间,打造多样的消费场景,以更符合年轻群体审美的方式,赋予每一件衣服独特的文化属性,让品牌发展呈现出全新格局。

传承技艺 构筑匠心剪裁之魂

手工裁剪、敷胸衬、扎驳头……当《怎么看》节目中出现这些镜头时,很多观众被传统手艺的魅力所吸引。手工往往意味着失于精准,而让人惊喜的是,隆庆祥这位私人裁缝是完美的——拥有一丝不苟的生产流程与标准,做到单人单版、单版单裁、单裁单做。在谈到老字号品牌如何为商务着装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时,隆庆祥总裁李艳艳表示,“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产品和基于产品而积淀的文化。隆庆祥在客户选择产品的基础上,辅以更优化的传承工艺,凭借‘量身定制,私人裁缝’、‘1+1’量身定制贴心服务的核心优势,以独一无二的专属性彰显尊贵荣耀。”

精湛的工艺与臻美的气质,源于时光的经久沉淀。数百年来,凭借着传世精裁及卓越匠心,隆庆祥制衣凝聚了历史、技艺、文化的精华。就文化而言,隆庆祥是时尚界公认的文化创牌先驱者。业界专家曾这样评价道:“始终根植于中华文化,让隆庆祥傲然屹立于世界品牌之林。”

数字转型 重构商业运转模式

老字号产品是品质的象征,而数字化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之一,要想传承老技艺,就必须拥抱数字新时代。隆庆祥一直在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的数字化转型之路,满足更多青年群体的口味,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增量机遇。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定制服装需求,隆庆祥推进了量身定制版的智能制造系统,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升级,全面提升企业的生产效能和管理水平,进一步优化生产、管理流程,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核心技术优势。另外,通过搭建数据中台,将设计生产系统、仓储供应系统、线上线下o2o销售渠道、会员体系管理等所有环节的数据全部打通,形成的智能决策赋能各个业务端。

业内人士认为,在新消费模式下,老字号也必须顺应潮流,参与到新电商中,通过下沉市场提振销量,为老字号品牌不断引流,引入新鲜血液。毫无疑问,隆庆祥的数字化转型之路,走得稳健而有节奏。隆庆祥充分利用云发布会、直播间等互联网手段,以最快捷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服务,实现线上线下完美融合。

追随国潮 承担弘扬文化使命

近几年,“国潮热”崛起,折射出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更加自信。隆庆祥也在让国潮成为一种积极的文化,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国潮热是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回归,契合了年轻群体的心理。因此,我们利用已有的大数据对消费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核心研发设计团队,促进产品研发向时尚化、年轻化转变,从而进一步引领时尚潮流。”李艳艳表示。

隆庆祥2021新品系列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当代的转化和激活,从山水、建筑以及动植物中汲取灵感,通过服装用时尚语言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中山装元素的中式系列,凝聚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深受青年男士的欢迎。代表中国美的旗袍系列,采用手推绣传统工艺,将四季草植物、飞鸟鱼虫、吉祥文字等团花图案灵活运用,设计出纯色与包绳牙子的简洁款、西式OL极简连衣裙、改良款旗袍连衣裙,让具备中国文化精神内涵的品牌既时尚又能表达态度,收获了更多的新生代消费群体。

随着科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在发生改变,未来消费者的时尚需求将会更加个性、细分。已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的新一代青年群体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更加强烈。隆庆祥打造出隆庆工坊“一店双标”战略格局,在文化自信方面,以不寻常的方式发出自己独有的声音,并以品牌和人文的影响力,演绎着这个时代的新定制精神。

百年奋斗路,启航新征程。隆庆祥将深化产品创新与原创设计相结合理念,塑造产品新的价值,也将继续肩负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用匠心裁剪盛世青春华服。如果您对时尚有着独特的理解,如果您对民族文化有着一份火热的赤城,可以在北京时间平台搜索BTV新闻《怎么看》,查看最新一期6月10日“精准发力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即可观看整期节目,也可在隆庆祥最新推出的换装H5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