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聚焦公益>
宿迁420位百岁老人共同的心声:感恩遇上“最好的时代”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20-10-27  责任编辑:楚丹

宿迁市洋河新区重阳敬老宴现场。图片来源:宿迁文明网

常言道,山中常有千年松,世间难逢百岁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百岁老人是无价之宝。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百岁老人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和时代的巨变。

今年的10月25日是农历九月九日,传统的重阳节。在全国第八个老年节到来之际,江苏宿迁为20位百岁老人授予“生态人瑞奖”,以进一步弘扬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彰显“生态宿迁、长寿之乡”的社会影响力。近日,记者采访了三位百岁老人,通过她们的故事,折射出近代中国百年的沧桑巨变。

年龄最大的已117岁, 

宿迁“百岁奶奶”多于“百岁爷爷” 

宿迁市老龄办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全市共有百岁以上老人420位,其中,男性有73位,约占17%;女性有347位,约占83%。从百岁老人的男女比例来看,女性优势明显,平均10个百岁老人中有8个为女性。

宿迁市洋河新区重阳敬老宴现场。图片来源:宿迁文明网

在“拼”年龄方面,女性也更胜一筹。目前,宿迁的“长寿冠军”是宿城区陈集镇的陈素梅老人,今年117岁高龄。男性百岁老人中,最高年龄为114岁,为沭阳县万匹乡的黄锦芝老人。

根据统计,宿迁百岁老人“最扎堆”的福地是沭阳县,多达127位。其次是泗洪县,百岁老人有94位,位居第三的是泗阳县,百岁老人有71位。

从城乡分布上看,农村百岁老人远远多于生活在城镇的百岁老人。以沭阳为例,城镇百岁老人有15人,农村百岁老人则多达112人。对此,宿迁市老龄办相关负责人丁冬菊说,这或与生活习惯有关。“农村人的饮食以清淡、素食为主,由于食物更天然,患上‘富贵病’的机会相对较少。农村人运动量更多,农村妇女家务活不少,高龄男性甚至还下地干活。”多位基层老龄办的工作人员走访百岁老人后发现,这些长寿老人身上都有生活习惯好、心态豁达、勤快、爱运动、热心肠等特点,特别是对现在的美好生活感到十分满足,纷纷表示遇到了最好的时代。

据了解,自2010年起,宿迁市政府每年都会开展“生态人瑞奖”评选活动。凡定居在宿迁市范围内,年龄在100周岁以上,本人身心健康,勤劳简朴,无不良生活习惯;教育子女有方,子孙事业有成,群众认可,家庭幸福美满;邻里关系和谐,德高望重,群众口碑好的城乡居民皆可参加评选。

今年,在20名荣获“生态人瑞奖”的百岁老人中,沭阳5位,泗阳4位,泗洪4位,宿豫2位,宿城2位,宿迁经开区1位,宿迁市湖滨新区1位,宿迁市洋河新区1位。

此外,从2012年开始,宿迁全面实施80周岁以上老年人尊老金制度,为全市每位80岁以上的老人送“红包”,其中,全市百岁老人每人每月发放300元的尊老金。

见证中国百年发展, 

百岁老人细数如今的好日子 

秋高气爽,人寿花香。重阳节前夕,记者走进3位百岁老人家中,发现虽然每人经历不同,爱好各异,但这些寿星有共同点:心态平和、饮食规律、儿女孝顺。

王克英老人。图片来源:宿迁文明网

104岁老人王克英 余生与幸福相伴 

秋日的午后,记者来到宿迁市宿豫区侍岭镇侍岭社区王克英老人家中,老人正和儿子坐在大门口晒太阳,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王克英老人已是104岁高龄,仍精神矍铄,衣着整洁,手持拐杖行走自如。老人从来闲不住,每天起床后,都把床铺收拾得整整齐齐,家中也整理得有条不紊。

“我生了两个儿子、五个闺女,加上儿媳、女婿,十几个孩子,没有不孝顺的,一回家都是妈妈长、妈妈短的。”说起自己的几个孩子,老人十分自豪,她坦言,自己长寿的秘诀就在此,“儿女孝顺,现在日子又好,心情自然就平和了。”

“现在日子多好,以前想都不敢想。”在农村生活多年,王克英老人见证了身边的变化,回忆起往事,不禁热泪盈眶。王克英的勤快能干,在十里八乡出了名。在过去那些特殊的岁月里,为了让孩子们吃饱穿暖,她靠自己的双手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日子再难,俺家小孩身上穿得整整齐齐的,有(衣服)都紧小孩穿。”

年轻时,王克英没上过学,不识字,早些年家里生活开支只有丈夫吴鹤龄的教学收入,她白天种地收粮食,晚上在家操劳家务,为儿女缝缝补补,即便生活艰苦,仍坚持将7个子女都送去读书。

受母亲影响,子女们也都养成勤劳不怕吃苦的习惯,现如今,7个子女都已长大成人,陆续搬到城里居住,他们也尝试将母亲接过去一起居住,可是王克英老人却一直住不习惯。

“俺在这里住习惯了,小时候住的地方叫马鞍棚子,穷。后来条件好一点了,也都是土房子。”说起以往,老人陷入了回忆,“后来家里条件好了,住上了大瓦房,俺高兴得几天没睡着,你看,现在地上都铺瓷砖,以前想都不敢想。”

最近,老人听说宿豫区在推进农房改善工作,二儿子吴继胜把隔壁村的新农居照片给她看,老人笑呵呵地说,“你看,这跟电影里的仙境儿似的,俺得使劲过,也住住这样的漂亮房子。”

“小时候,父母辛苦培养我们,我们就要有报恩的心,每到周末、节假日都要回来看望。”吴继胜说,为了防止发生意外,子女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家中安装摄像头,可以通过手机联网,这样既能让老人住在熟悉的老家,又能随时看到她的生活动态。

说到母亲的长寿秘诀,吴继胜说,这可能跟她的性格有关,虽然辛苦了一辈子,但是她一直保持着沉着冷静的心态,从来没有发过火,“我们都希望母亲能乐呵呵地,每次回家,家里有妈妈,就感觉根还在。”

祝刘氏老人。图片来源:宿迁文明网 

105岁老人祝刘氏生活自理爱种菜 

在宿迁市泗洪县界集镇曹庙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记者见到了105岁高龄的祝刘氏老人,发现她比实际年龄更“年轻”。在庭院里,82岁的女儿祝兰山为祝刘氏老人梳理满头银发。见到家里来了客人,老人非常开心,面露慈祥笑容,主动起身迎接。

祝刘氏老人称,她出生于1916年1月,今年105岁了,不仅生活能够自理,而且每天坚持自己洗衣做饭,还酷爱种菜,除了耳朵有点“背”,老人其他方面都还很硬朗。

“我妈妈这个人很能吃苦,群众关系很好,喜欢帮忙做好事。她这辈子最喜欢的事情是种菜,而且菜种得比一般人都好。”祝兰山向记者介绍。提起种菜,老人显得很兴奋,连忙带着记者参观她的菜园。菜园里,萝卜、白菜、辣椒等蔬菜青翠欲滴,老人提着水桶,不到十分钟,把菜浇了个遍。

祝刘氏的老伴已去世多年,现在儿女均已成家,她也有了重孙子,儿孙过得都很好,她心里宽敞,没什么牵挂。现在,老人每天早上6点多就起床,起床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看她的菜园,到了中午,老人要午睡两个小时,晚饭时,她喜欢独自一人饮酒,不多不少,就一小杯。因为耳朵听不见,看电视她不喜欢,天一黑就上床睡觉了。

祝兰山说,母亲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心态好,不论遇到什么大小事,她都不放在心上。“母亲就像一块吸铁石,把子孙后代们紧紧聚集在一起。每逢过节,家庭成员们都会聚到一起。”在饭桌上,如果老人不动筷子,子孙们都不会动。

临走时,老人扯了一大把辣椒硬塞到记者手中,要记者尝尝她亲手种的菜。记者接过辣椒道谢,并祝福她安享晚年,健康长寿。

汤从英老人。图片来源:宿迁文明网 

103岁老人汤从英感恩赶上好时代 

在宿迁经开区南蔡乡陈圩村,103岁的汤从英已是村里名人,被街里乡亲尊称为“老寿星”。听说有人来访,汤从英老人很高兴,特意换上了新衣服,坐在大门口安静等待。

汤从英老人现在和小儿子周振虎居住在一起,是个离不开人的“老小孩”。儿子每天都会给她做可口的饭菜,孙女也经常来陪她玩,生活作息很规律,坚持早睡早起,除了有些耳背,身体相当硬朗。

在儿子的陪伴下,汤从英老人坐在大门口,缓缓地讲述一个世纪的经历。老人出生于1917年6月,经历过民国、军阀统治、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等时期。

“母亲年轻时,正值社会动荡不安,颠沛流离,没过上一天好日子,老来社会安定,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老人十分满足,时常感恩当今社会。”周振虎说,母亲嫁给父亲时,村里没几户人家,只有一条泥土路,整个村都很贫穷,好多人都吃不饱饭。

婚后,汤从英生了4儿2女,随着儿女长大,渐渐离开村子,去外地谋生路,只有读二年级的小儿子留在身边。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因自然灾害和“大跃进”等原因,新中国遭遇严峻经济形势,汤从英的小家也和千千万万的家庭一样,陷入了“吃饭”困境。就在此时,汤从英的丈夫不幸撒手人寰。

“此后那么多年,妈妈以她的坚韧和隐忍,支撑起我们的小家。”回忆起过去的苦难,周振虎仍有些唏嘘。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实行分田到户,农村家家有地种,有粮吃,加上有了化肥、农药,农民地里的粮食产量翻了几番,地里打的粮食都吃不了。如今,政府不但不纳粮,让老百姓白种地,还给农民补贴,办了农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村里每年都给老人免费体检,年纪大了还给发补助。

“活了一百多年,从没有像今天这么富足、安稳过。现在,我们吃的除了米,就是精面,还有各种蔬菜、水果、肉类、鱼类,集市上都很充足,我们想吃什么就买什么,这种日子,在过去想都不敢想。”汤从英说,家里过上了富足的日子,她很感恩赶上了好时代,希望年轻人要惜福。(宿迁日报记者张立婷通讯员沈晶晶王华江)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