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关注民生>
安徽山区:返乡创业青年带家乡父老脱贫致富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20-10-21  责任编辑:楚丹

中新网合肥10月20日电(刘鸿鹤)十月的安徽已渐入深秋,地处大别山东南麓的潜山市,漫山遍野的秋意把这里装点得五彩斑斓。一条条盘山公路把城市与乡村连接,让游客走进来,产品走出去,也吸引了一大批返乡青年回家创业。

乡村特色旅游开出脱贫花

朱先红是潜山市梅城镇村民,之前一直在城里开饭店,在积攒了一些资金后,决定回乡为乡亲们做点事情。

“我们农庄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由农民出土地、出劳力,公司出资金、出技术,通过土地流转、提供就业、技术指导、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周边26户贫困户100余人就业。”潘铺生态休闲农庄负责人朱先红说,“经过几年的发展,2019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收入800万元人民币(下同)。”

据介绍,潘铺生态休闲农庄培植了近百种观赏荷花和十余种食用莲藕,园区总规模约2500亩,一期850亩。园内围绕“观荷、赏荷、游荷、玩荷、尝荷、居荷、绘荷、咏荷”等多种荷花主题体验,形成荷美观光游乐区、荷文化赏析区、荷藕美食区、荷主题特色民宿区、莲藕主题农事体验区“六区众组团”的空间格局,布局了40多项荷花相关的旅游体验项目。

现年62岁的李和结是一位在语言上有残障的贫困户,一直独自一人生活。在来农庄之前,只能靠自己耕作的6亩田地维持生计。

“李和结2013年把家里的土地流转给农庄,每年就有3600元的收入,加上务工工资,他去年就挣了三万元。”朱先红说。

“20分钟就业圈”养家、看家两不误

2014年,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潜山市打造就业扶贫“20分钟就业圈”,通过建设和串结扶贫驿站、扶贫车间,让贫困群众在20分钟里程内就近就业,让贫困户在家门口有事做、有钱赚。

距离潘铺生态休闲农庄17公里的潜山市痘姆乡求知村,50岁的贫困户黄国清正在忙碌着手上的工作。“以前开了一个小吃店,生活还算过得去,后来老伴得了慢性病,干不了重活,还要长期吃药维持,收入就入不敷出了。”黄国清说。

2011年,村里建起了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该企业依托本地优质大米为原料,研发的切片年糕、火锅年糕等畅销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区,年营业额达到2000多万元,并带动周边就业8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人。

“现在我和老伴都在扶贫车间上班,我主要负责年糕加工中的灭菌工作,老伴从事包装工作,我们俩一年收入近8万元。”黄国清笑着说,“而且离家也很近,骑摩托车5分钟就到车间了,养家、看家两不误。”

打通乡村电商走出去的最后一公里

在潜山市塔畈乡的塔畈村,玺承电商产业园一片忙碌的景象。生产车间里,十余台激光打印机来回穿梭;分包车间里,负责分包、贴单的工人有条不紊地工作着……

张祖星是潜山市塔畈乡杏花村人。2019年,原本在省城合肥做手机配件生意风生水起的他,受塔畈乡政府邀请返乡创业。“当初回来创业,很多人反对。”张祖星说,“虽然这里离县城有50余公里,交通相对不便,但这里有仓储成本、人工成本低等优势,两项相抵差不多。”

在张祖星看来,乡村电商只要解决了时间、物流问题等,还是大有可为的。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承包了一条物流专线,每天下午4点半,负责物流的车辆会把发往全国各地的产品直接送达合肥物流分包中心。“这样一来相当于节约了一整天的时间,江浙沪皖地区均可实现包裹‘次日达’。”

附近的村民表示,阻碍山村农特产品“走出去”的另一个原因是物流成本高,如果自己在网上卖一些零零散散的瓜果蔬菜,它的物流成本可能就超过了商品本身的价值,往往得不偿失。

由于产业园每天发货量都比较大,周边村民现在在网上售卖的农特产品,都可以通过张祖星公司的物流渠道一并发货,在享受“白菜价”物流费用的同时,也可以让这些农特产品更快地“走出去”。

如今,张祖星的电商产业园主要从事母婴用品、口罩、数码3C等产品的线上销售,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供应链,促进产销对接等,解决了周边农村50人就业,使他们的年收入达5万元左右。

据了解,潜山是国家贫困县之一,也是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县。2014年,潜山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86万人,贫困村60个,贫困发生率达到16.93%。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潜山积极构建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脱贫、住房保障、饮水安全、基础设施改善、资金整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体系。截至2019年4月,潜山退出贫困县序列。目前,6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8万户8.87万人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31%。(完)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