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工匠陈亮:在300米“长路”上坚守18年的“一微米大师” |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20-10-20 责任编辑:楚丹 |
陈亮调试仪器受访者提供 江苏省无锡市是我国的工业重镇,若论面积无锡在江苏省13市中仅排第11位,但它却拥有着江苏省最高的人均GDP。 这座被誉为“太湖明珠”的地级市,是我国民营企业孕育和发展的摇篮之一。在太湖之滨,一个个工厂拔地而起,书写着中国精密工业制造的故事。 在这里,有这样一位80后工匠,他个子不高,长相普通,却拥有一双神奇的双手。经他手研发出的工业模具,精度可以控制在1微米之间,相等于一根头发丝粗细的1/60。 他就是陈亮,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加工中心班组副班长。 从业18年来,陈亮不断淬炼技艺,从学徒工一路成长为技能大师、国家级工匠,参与国家863重点项目,攻克了一系列的技术难题。陈亮带队研发的新生产技艺甚至填补国内空白,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8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项5项。 2019年陈亮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当选全国“最美职工”。今年,陈亮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拟表彰人选。 在300米“长路”上坚守18年 1984年,陈亮出生于江苏省宿迁,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98年,陈亮来到无锡,就读于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四年后毕业进入到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微研)成为一名学徒工。 陈亮来到微研时,微研在行业中已有一定的名气。1998年微研攻克了空调翅片模具的研发,在和国外大公司同等精度的情况下,成本仅有对方的三分之一,奠定了微研在行业中的地位。 空调翅片模具受访者提供 工业模具的加工是非常精细的工作,分毫之差决定着产品的品质,甚至是产品的成败。一款模具的打造需要经历多道工序,从粗加工到细加工,工序逐一精细,对师傅们技艺的要求越高。 想要成长为技艺大师,并不容易。每一个新员工都要从学徒做起,做到对生产流水线整个过程了然于胸。大部分人需要3年时间才能完成,而陈亮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 走的比别人快,意味着在相同的时间里,要付出更多甚至成倍的努力。陈亮是从铣工做起,这也是粗加工的第一步,是最脏最累的活,四下飞溅的铁屑,沉重的料材…… 在300米车间长廊的另一头是精细加工车间。每每路过,陈亮都会盯着里面的老师傅看,看到他们在操作精密仪器就觉得眼馋,“我要是能在这里工作该多好啊”,他心里想。 但他知道想要成为技术能手,不能急于求成,稳扎稳打是必经之路。学习过程无法缩短,但时间可以重新分配。 每天下班后陈亮会主动留下来多干一些活。到了晚上回到出租屋的陈亮,也没有闲下来,他拿起桌上省吃俭用买来的数控机床专业的书籍,继续学习。就这样,陈亮在微研一干就是18年。300米长的车间长廊,见证了陈亮茂密头发逐渐稀疏,也见证了陈亮从青葱少年成长为技能大师。 逼近一微米之路,无名的砂轮碎片“奖牌”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控机床也开始和电脑软件有了衔接。想要掌握最先进的模具制造技术,就必须先掌握信息技术! 陈亮的电脑吕琦娃/摄 2004年,陈亮砸下“重金”9000元买了一台电脑,配备了当时最好的组件,为此他省吃俭用了一整年。在他看来,买电脑这件事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这台电脑陪陈亮一起度过了十多年时光,现在这台旧电脑依然在他家的桌子上,被陈亮擦拭的锃亮,仍可正常工作。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工友们评价陈亮对机器比对老婆都好。每次做完工,陈亮都会把机器擦的干干净净。 从业18年,陈亮和机器相伴,对机器有着和常人不一样的感情。“机器和人一样,如果用心相处,你和机器的感情会越来越深。它今天表现怎么样,和湿度、温度都有关系。只有熟悉、了解机器的‘脾气’,才能和它相处好,它才能帮你。” 对机器像对家人一样的陈亮,也收获了机器对他的“爱”与“奖励”。 工艺流程的熟稔给陈亮打下坚实的技艺基础,也给了他追求和淬炼更精密技艺的十足底气。 有准备的人才能接得住机会。在陈亮干粗加工的第五年,微研接到了电视机定位销订单,要求精度控制在2微米。当时,国内企业多使用传统刀具加工,精度一般只能达到4微米,无法达到产品要求。 燃眉之际,公司高层突然想起陈亮,觉得他平时就爱钻研,点子多,决定让他试一试。刻苦钻研了不到一个星期,陈亮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打破常规思维,才能寻找到出路。“铣”和“磨”本是模具制造中的两道工序,陈亮不拘泥于固有思维限制,创新大胆地通过“移植工序”,在刀具上加入精密砂轮,将二者组合使用,实现了铣和磨的双重功能。 然而,方案有了,在工艺中该如何实现?砂轮怎样装到加工中心机床上去?装上去后,如何解决几万转砂轮高速旋转动平衡的问题?国内外没有经验可循,一切要靠陈亮和团队摸索。 在艰难的研发过程中,失败总是如影随形,陈亮将试验破损的砂轮挂在脖子上,时刻激励自己:“失败时,这是鞭策我的警钟;成功了,这便是一块无名的奖牌”。 精益求精,是陈亮对技艺的基本要求,从未有过动摇。陈亮给自己制定了一条工作准则:“再仔细一点点,离一微米的精度就能更近一点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不断尝试中,陈亮和团队终于成功了!陈亮也因此“一战成名”,被同事和客户们称为“一微米大师”。 成为“一微米大师”后,陈亮发现自己的梦想可以更远。 技术报国并不只是科学家的事 2014年,清华大学慕名到微研开展校企合作,共同承接国家863重点课题。这个课题是高端柴油机高精密微喷孔加工装备项目,在实验室研发成功并申报专利后,却由于产品性能不稳定而迟迟无法产业化生产。 已经成功挑战“一微米”精度的陈亮再次挺身而出,带队攻关。 经过仔细的研究和排查,陈亮发现问题出在喷油嘴倒锥孔机床主轴机构关键部件上,“它仅有十几张纸那么厚,极易变形,但精度却要求1到3微米,这样喷出的油才能更加精准、雾化均匀、燃烧充分,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目的。” 在后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陈亮和团队就实现了设备关键主轴的工艺革新,为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密微喷孔加工装备替代进口奠定了基础。 除了项目研发的艰难过程给陈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外,还有一件事至今让陈亮记忆犹新。 在研发成功后,清华大学一位老教授,紧紧握着陈亮的手说:“陈大师,这些年来国家对产业工人越来越重视,我体会更深了。没有你们,许多理想和设计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实验室里,而难以转化为产品,造福国家和百姓。” 陈亮回忆起老教授的话时,依然非常激动,一种强烈自豪感在心底涌起,他说道:“科技创新、技术报国,并不只是科学家的事情。我们一线产业工人如果能立足岗位,做到精益求精、淬炼绝活,也能帮助工程师研发出高精尖的核心零部件,从而实现报国梦想!” 正如陈亮所说,技术报国也需要一线产业工人。“在这个大时代,技术工人应有大作为”。 今年年初,新冠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冲击着全世界。疫情期间,全国口罩生产告急,可谓是“一罩难求”。在危机时刻,全国各地工厂掀起了口罩生产的热潮,很多工业产线,纷纷转向生产口罩、酒精、防护服等医疗用品。 在N95口罩生产中,熔喷布是抵御细菌病毒至关重要的屏障,熔喷布生产设备的口径密度是口罩能否合格的关键指标。想要生产合格的熔喷布,首先要搞定熔喷布模具。 微研接到指令时,正值2月,疫情形势极为严峻。攻关时间仅有48小时,陈亮临危受命,带着一队研发人员昼夜兼程,累了就在机器旁打的地铺上,轮流休息1-2个小时。 加工熔喷布喷丝板的钻头受访者提供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亮和团队在48小时内成功研发出高精度的熔喷布模具,给口罩的生产和疫情防护抢下更多的时间。 看着一批批用自己研发模具生产的熔喷布被做成口罩,送往全国甚至世界各地,陈亮和队员们心里无比自豪和欣喜。 自己仅是“工”,把技术传承下去才是“匠” 由于爱学习爱钻研,陈亮被公司派去德国和日本学习,这也是世界工业领域最强的两个国家之一。海外交流的经历,不仅增长了陈亮的见识,还让他深深地触动。 在德国学习的这段时间里,陈亮接触到了最前沿的工业生产技术。这次交流也让他对我国工业制造产业信心十足,“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一样能造出来。” 中国的尖端工业快速发展,仅有一位陈亮是不够,需要千千万万像陈亮这样的技能大师。 一个人只能称为“工”,只有传承下去才能称为“匠”,这是陈亮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陈亮今年36岁了,从2005年开始,这位年轻的“老师傅”已经培养了30多名优秀技能拔尖人才和青年后备人才。现在,陈亮把大部分心思和精力花在“传帮带”上,不断把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从学徒工成长为省级技能大师,到全国最美职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亮坦言,是“时代造英雄”,技术工人的时代来了。 “行行有能手,行行出状元。在这个大时代,技术工人应有大作为”,这是陈亮留给90后、00后的寄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