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社会责任>
学堂堡的感恩暖心事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20-10-13  责任编辑:楚丹

新华社贵阳10月12日电题:学堂堡的感恩暖心事

新华社记者向定杰

一条宽敞平坦的公路旁,36栋崭新的六层步梯房整齐排列。如果不是建筑外墙上的移民字样,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城市社区。

作为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点,高坪街道学堂堡社区安置了来自周边八个乡镇和一个街道办的群众1274户5216人,其中96%以上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从山沟沟一步进城,如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基层干部没少操心。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委会主任马雯雯介绍,目前社区共有31名干部,既有街道下派,也有公开招考,还有区里选调,大家分成了9个网格结对包保。

“从农民到市民,需要干部从思想教育、行为举止、就业上帮扶,多下硬功夫、苦功夫。”从高坪街道办下派的马雯雯说。

社区党支部书记胡小梅,今年39岁,之前一直在汇川区上海路街道工作,15年时间先后在4个社区任职,拥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

去年5月,她也来到了学堂堡。“这个新的城市社区有农村特点。”一头短发、中性装扮的胡小梅说,相比之前社区,这里人口不多,但工作难度更大,如何精准施策,保障移民稳定脱贫是重中之重。对此,胡小梅等干部上门走访了所有搬迁户,了解需求、解决问题。

去年8月,搬迁群众黄孟芬到社区办公室找到胡小梅,从随身携带的挎包中拿出一双布鞋说:“胡支书,我看你整天跑上跑下辛苦了,给你打一双鞋,布鞋透气好走路。”刹那间,被同事誉为“铁娘子”的胡小梅哽咽了。

挪穷窝,更要换穷业。据了解,通过引导外出就业、引进扶贫车间、安排公益性岗位,目前社区户均就业已经达到两人。

走进搬迁群众张友良的家里,屋内干净整洁,阳台视野开阔,日常家电一应俱全。“做梦都没想到能住进这么好的小区、这么好的房子。”张友良望着墙上张贴的房屋前后对比图,连连感慨。

“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向未来,走向幸福美好明天。”张友良翻开桌上的一个笔记本,不太工整的字迹,是他前段时间手写的一封“感恩信”。

谈及为何这样做,张友良讲起了辛酸的往事。2004年,在家务农的他不慎被滚落的石头砸中,为了治病,家底被掏空不说,不堪重负的妻子外出后也杳无音信,他只能一人带着孩子生活,日子过得十分拮据。

2017年,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张友良终于走出大山,告别旧木房,分到了100平方米的新房。

“吃过太多苦,就晓得今天的日子有多甜。”满心感激的张友良说,如今儿子、儿媳找到了工作,闲不住的他在社区一边做保洁员,一边带两个孙子就近读书。

学堂堡社区的对面,一街之隔就是遵义市三十五中及汇川区新黔小学。仅在小学就读的,就有400多名易地扶贫搬迁子女。

“今年有36人参加高考,6个考上了一本院校。”胡小梅说,教育扶贫是长久之路。社区还开办了“四点半学校”,既解决孩子放学后无人看管、无力辅导的难题,同时也是“城市融入学堂”,有读书会、安全教育等老少皆宜的课程。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