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守护“鸟中大熊猫”,他的深情没被辜负 |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20-09-27 责任编辑:楚丹 |
新华社长春9月26日电(记者邵美琦司晓帅)65岁的朴正吉面容慈祥,不爱说话,提起动物却滔滔不绝。“尖嘴的,会上树!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全球不到3000只。”朴正吉指着图片上红嘴红脚、褐色脖颈的鸟说,这正是他最爱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 1977年参加工作,朴正吉便投身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动物研究和保护,曾任长白山科学院动物所所长。长白山拥有典型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是“物种基因库”和“天然博物馆”。在这片山林里,朴正吉既收获科研的畅快,也感到保护的紧迫。 40多年前,朴正吉就观察到中华秋沙鸭出现在长白山地区。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这一物种十分稀有,对生存环境尤其是水质要求非常挑剔,是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物种。“中华秋沙鸭的栖息繁殖地呈孤岛状,长白山地区松花江与鸭绿江上游的森林和溪流是它们重要的繁殖地之一。”朴正吉说。 为了观察和记录中华秋沙鸭的习性和踪迹,那些年,朴正吉总是坐林场最早的一趟班车去河边,坐最晚的一趟班车回家。他从不打扰,只是默默守护,在草丛里一蹲就是一天。他记录中华秋沙鸭的数量,观察中华秋沙鸭的捕食和繁殖习性。 由于天然的树洞有限,还有其他鸟类的竞争,为保证中华秋沙鸭能够顺利找到巢穴,朴正吉和同事们在长白山的森林里搭建了好多“人工产房”,为其更好繁殖提供保障。如今,他又在研究人类的保护行为对中华秋沙鸭种群带来的影响。 从胶片相机到数码相机,数千张照片记录着他守护中华秋沙鸭的40多年里一个个珍贵瞬间和难忘故事。濒危的中华秋沙鸭没有辜负朴正吉的爱。如今,每年春天都有超过200只中华秋沙鸭来到长白山地区生活、嬉戏、繁衍。 白天进山,夜晚也进山,在不同时段观察和研究不同习性的动物,本已退休的朴正吉被单位返聘后依然坚守岗位。有几次路遇野猪和黑熊的危险经历,至今腿上还有巡山留下的伤疤,朴正吉依然乐此不疲。 “趁现在身体还能动,多走走多看看,多留下些资料给后人。”朴正吉说。 多年来,朴正吉参与和个人撰写了70多篇研究论文,并在重要刊物上发表。不仅如此,他还喜欢给儿童科普杂志投稿。6岁的小孙子朴辰硕爱看《环球少年地理》,里面就有朴正吉写的多篇关于长白山动物的科普文章。 “你看,这是我爷爷拍的猞猁,是长白山猫科动物的幸存者。”朴辰硕对爷爷的文章非常熟悉。他和爷爷一样把动物称为“精灵”,他说长大后也想成为像爷爷一样的科学家。 今年是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建区60周年。“我见证了长白山生态逐渐向好,看到了动植物种群逐渐恢复,感受到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越来越强,长白山的明天会更好。”朴正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