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聚焦公益>
聚集“微力量” 点亮“微心愿”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20-09-24  责任编辑:楚丹腾

一个新书包、一套新文具、一盒水彩笔、一双新球鞋、一张公园游玩年卡……日前,2020南京工会“微心愿”社会帮扶活动把爱的触角延伸到外来务工人员困难家庭的孩子。来自化纤小学等外来工子女相对集中的几所小学,30个困难家庭孩子的小心愿全部被“点亮”了。

南京市总工会“微心愿”活动自今年4月启动以来,越来越多社会爱心单位和爱心人士加入,驰援“微心愿”,奉献“微力量”。

近年来,南京市总一直致力于构建多触角扶助困难职工解困脱困体系,持续深入开展各类脱贫帮困行动,努力为职工脱贫致富出实策、想实招、办实事,为助力决战脱贫攻坚出好力、使上劲,贡献出工会力量。

动态帮扶,线上线下“同向发力”

南京市总以帮扶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为重点工作。为了加大精准识别、精准建档、精准帮扶力度,加强专项帮扶资金的使用管理,南京市总建立健全困难职工动态帮扶机制。

“严格履行困难职工建档审核工作,建立和完善解困脱困工作条规,有效利用工会网站、职工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等网络矩阵,及时掌握困难职工动态,从而形成线上线下、精准帮扶的工作格局。”市总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完善解困脱困工作线上智能化管理系统,有助于与职工需求精准对接,提供更加精准的帮扶。5年间,市级建档困难职工减少1507户。

2018年6月28日,南京市宁工爱心救助基金会成立。基金会前身为有着11年历史、累计帮扶困难职工20157人的南京市爱心援助特困职工基金。基金会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南京市财政拨出救助专项资金2000万元,南京市总也注入了大量救助资金,另有8家企业向基金会捐赠资金390万元。

宁工爱心救助基金会成立后,在扩大帮扶资金总量、提高发放率的同时,充分发挥工会主体作用,不断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

近年来,基金会本着“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原则,严格救助程序,创新救助方式,重点资助战斗在一线的困难劳模、南京工匠和工程技术骨干,救助和帮助更多的特困职工,确保救助活动取得实效,帮助更多困难职工走出困境。

合力帮扶,营造“爱的磁场”

连续多年开展免费送健康的“健康行”、进社区到工地送清凉的“一线行”、走入外来子弟学校送教育的“志愿助教行”、传统节日送温暖的“阳光行”……南京市总在对困难职工生活、医疗、助学等工作中持续发力,创新优化帮扶举措,拓展深化普惠服务内容,扎实推进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

2020年,南京市总创新开展困难职工“微心愿”社会帮扶活动,旨在进一步创新、充实帮扶关爱方式,深化、细化帮扶服务内容,汇聚社会公益力量,对接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建立以工会为主导、社会公益参与的困难职工帮扶格局。

活动开展以来,通过南京市总搭建的“微心愿认领平台”,社会爱心单位、公益组织和爱心个人为一个又一个困难职工点亮“微心愿”。目前已形成了南京工会、社会爱心力量、困难职工“1+N+1”的合力帮扶模式,营造出了强大的“爱的磁场”和“社会大家庭一家亲”的和谐氛围。

据介绍,5年来,南京市总累计慰问困难职工1.3万人次,发放帮扶款物价值3065万元。2020年困难职工“微心愿”社会帮扶活动,已陆续推出了5期“微心愿”,帮助71个困难家庭圆梦。

“造血型”帮扶,成就“源头”脱贫

南京市总整合社会资源,有效利用建设创业孵化基地、技术对口援助、提供生产资料、创业贷款扶持、创业指导服务等帮扶举措,健全帮扶服务体系,将扶贫同扶智相结合,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促富民增收。2018年5月,南京市总与江苏卫视《廉政时空》栏目联手,制作一档题为“做帮扶职工的‘老娘舅’”南京工会创业帮扶专题片,将南京工会“造血型”创业帮扶模式引向了社会。

为推动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帮助农民工成才圆梦,南京市总创新关爱来宁务工人员的工会特色服务,自2017年启动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旨在增强他们脱贫的信心,逐渐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

南京市总“金秋助学”暨“阳光就业”援助活动,作为南京市总帮助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子女的保障品牌,已连续开展8年。近年来,在助学活动现场同步开展免费职业指导、创业咨询以及定向就业、创业技能免费培训和报名活动,再根据报名人数、培训项目等需求,分类分班,开展困难职工家庭子女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对经过培训合格后的创业人员,南京市总联合市农业专家讲师团、创业技术导师团对其创业项目涉及的创业技术免费一对一指导跟踪,发挥出“一条龙”服务优势。

今年遭逢疫情,全市建档困难职工一直是“娘家人”心里最大的牵挂。疫情期间,南京市总为全市建档困难职工每人发放2000元抗击新冠疫情特殊生活补助款,并随着省总工会保障疫情期间困难职工基本生活专项帮扶资金的划拨到位,安排配套资金,加大建档困难职工疫情期间生活保障救助力度,再次按人均2000元/人标准,发放了保障基本生活救助金。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