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少年,今日栋梁:中国平安廿六年教育扶贫“树人”记 |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20-09-10 责任编辑:楚丹 |
“局长,我就给您汇报一分钟,今年别把我调走了,我在这里再呆四年,把这个学校办好。” 常德市石门县平安希望学校校长覃业虎专程跑到县里,向县领导请求“留下”。 “要得”,领导说。 石门县平安希望学校地处湖南山城,交通闭塞,驱车县城都需花好几个小时。 “我是那种奇葩,别人都往城市调,我还带着老婆往山旮旯里跑。” 播种・“我也想成为那样的人” 正是平安希望学校在他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而后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25年前,覃业虎才读小学,条件简陋:“宿舍是一层土坯房,连操场都是学生用铲子挖出来的。” 1995年,中国平安捐资25万元,建立现代化教学楼,学校也正式更名为“平安希望学校”,成为平安援建的第三所希望小学。 “从没见过那么大阵仗,连省里的领导都过来了。”一场仪式过后,他立下新的志向,“要走出去,好好读书,才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在平安希望学校,老师的尊重与热情,让这个敏感的农村少年感受到温暖,并最终影响到他的职业选择。 (少儿覃业虎在落成典礼上作为少先队员代表发言)“当时老师都喜欢打篮球,还经常给我们做饭吃。我也想成为那样的人。” 除此之外,平安每年都向学校捐助2万元,并设立奖学金,资助优秀学生与贫门学子,还会定期捐赠书籍等物资。从1995年起,平安志愿者定期前往学校,为大山里的孩子带去外面的新知识、新理念。 2003年,覃业虎如愿被吉首大学师范专业录取,主修文科类初等教育。 归来・成为“那道光” 大学毕业,覃业虎践行自己回乡任教的理想。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周末多了老师的陪伴,他们都很开心。 学生康培培考上城里高中后无法适应“高手云集”的环境,“感觉自己被淹没了”。覃业虎知道后,开了几小时车到城里看望她,并经常打电话鼓励。 “覃老师就像一束光,借着这束光,我慢慢走出那段灰暗时期”,康培培感怀至深。 (覃校长在家访的路上) 学生陈圆梦在《石门晚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覃业虎额外奖励了她50元现金。同学们都很羡慕,他趁机号召大家写作投稿。康培培作为见证者惊奇发现,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熟悉的名字开始出现在获奖名单中。 现在,他的教学能力已经远近闻名。在县教育网站检索“覃业虎”三个字,会出现一长串获奖动态。 再相遇・“做校长就是做事情” 2019年,前任校长退休,领导问覃业虎:“愿不愿意来?” 覃业虎毫不犹豫答应了。这一年,他33岁。 一年来,他不仅要管理平安希望学校及其附属幼儿园、小学,还要负责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和校篮球女队的训练。 “他不是在做校长,而是做事情。”同事笑称。 新职位的一大挑战是师资紧张,覃业虎在维持教师队伍上颇费苦心。 师资匮乏,副科老师被安排教语数外是常事。他上任后,便提出要尽可能让专业老师上专业课程,提高教师教学意愿。城里的学生上特长班,这里的学生在音乐课、体育课上学习,并利用午休时间努力训练。教师积极,学生认真,平安希望学校在县市的各类音乐、体育比赛都有不错成绩。 传承・“这种传承精神让我觉得很幸福。” 当年的班主任一直在教学一线默默奉献,覃业虎到来之后,他主动提出要上三个班的历史课。学校女教师居多,覃业虎刚上任时遇上四五位老师同时休产假。正当他发愁找不到老师时,过去的两位学生(现在已经是平安学校的老师)主动承担了其它班级的教学任务。 十几年来,覃业虎带过的学生选择成为老师的不在少数,康培培是其中一位。高考结束后,她选择报考国家免费定向师范生。 精神传承离不开物质支撑,中国平安的援助奠定了学校的发展基础。“去年,平安产险给学校捐了电脑和书籍,还带来机器人和学生互动,平安志愿者老师们也来到学校支教,给孩子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覃业虎说。 石门平安希望学校的故事并非个例,平安从1994年开始参与“希望工程”,二十六年来,在全国各地共援建了114所希望小学。 2018年,平安将教育公益升级为“村教工程”,在全国开展“4+1”智慧小学综合建设行动,实施立体化教育扶贫工程。2019年,平安携手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正式启动了“AI不孤读---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重点支援建设1000所“全国科技素养实践学校”。 在见证学生不断变化和成长的同时,中国平安也注重乡村教师赋能。线下组织权威专家、教授到各省市培训乡村校长、老师10000余人;线上,老师们可以通过中国平安“三村晖”APP互联网智慧教育平台,在线培训、录播课,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2020年9月10日,是我国的第36个教师节。中国平安通过“村教工程”联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美丽中国等组织持续投入长短期支教项目,解决乡村师资短缺的根本问题,扎实推进乡村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实现赋能中国村小智慧教育,进而探索一条新型的科技教育扶贫道路。 今年六一儿童节,学校的90后教师们都收到了覃业虎特别定制的小蛋糕,这只是校长关爱的小日常。 “我跟老师们说,在这里做再多事情我也愿意,因为这种传承精神让我觉得很幸福。” 岁岁新笋成少竹,二十多年前埋下的种子,如今已长成参天栋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