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公益慈善家>
杜梦真:后疫情时代,京津冀地区地摊经济该何去何从?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20-09-03  责任编辑:楚丹

导语:“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人间烟火气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而在2020年这特殊的一年中,地摊经济无疑是人间烟火气的最佳代言人,随着疫情的逐渐好转,经济体制的逐渐恢复,后疫情时代的地摊经济将会面临怎样的局面呢?

在2019年12月份,“新冠”肺炎疫情全国肆虐,全国进入到一个紧张的局面中,在科研人员的努力,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下,自6月以来,我国新冠疫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在经济逐步恢复的过程中,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地摊经济,逐步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

其实,地摊经济在很久以前就存在于中国经济市场,它是指通过摆地摊而获得收入来源的一种经济模式。但是地摊经济由于自身局限性和负的外部性,在当今时代的城市中一直属于一种边缘经济,没能得到重视和比较好的发展,甚至在一段时间内被明令禁止。然而,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地摊经济创业门槛低,没有店面的租金的压力,地摊经济失败的风险较低,从是地摊经济的人们即使一时失利也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同时地摊商品的价格偏低,种类丰富,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甚至地摊经济还能解决部分群众的就业问题,增强中国经济市场的活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增至6.2%,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其中,全国主要就业人员群体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6%,低于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0.6个百分点,整体就业形势严峻。所以,要促进经济的发展,保障人民的如常生活需求,地摊经济成为渡过当前困难时期的最佳选择。

2020年6月总理考察山东烟台一处老旧小区,在小区对面,许多商户在店门前摆起了摊位,总理对摊主们说,“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这给当时没有收入的人们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也给当时的经济体制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为地摊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总理赞扬了地摊经济后,地摊经济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并且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狂潮。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有很多500强企业也加入到了地摊经济的行列中,像腾讯也在“摆摊招聘”。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网络达人也在摆摊,他们凭借着自己在网上的热度,对地摊经济进行了进一步的推广。因疫情无法返校的大学生们也加入到了地摊经济的队伍中,他们作为国家的活跃动力,将地摊看作为一个发展的平台,他们将自己的想象力同城市文化相融合,使地摊转变为了“创意市场”。

但是随着疫情的好转,人们开始逐渐复工复产,许多原有的经济体制正在恢复,地摊经济开始不那么受到人们的重视,相对于地摊经济这种不确定因素较多的经济模式,人们更愿意去选择有稳定收入的工作来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所需。那么在疫情逐步好转的当下,地摊经济该何去何从呢?

在后疫情时代,京津冀地区地摊经济要继续加强创新、发展发面,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融合地方民俗,打造各地特色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的家国情怀也根深蒂固。京津冀文化是皇家文化、市商文化、燕赵文化的融合,我们可以在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和宣传推广中,提供优惠便利,打造一些原汁原味的地摊经济,不仅让本地居民在创业、消费中直接受益,也让外地游客更直观的认识中国文化,打造成旅游者打卡“地标”。  

加强规范管理,宜商宜居并举

有调查报告分析,如果街市距离住所超过800米,居民就会减少购物意欲。伴随着地摊经济的升温,繁荣便捷的街市,是构建城市宜商宜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能力和担当。把法治精神和市场经济理念融入城市管理,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做好疏导,以严谨的法治精神、科学的规章制度让更多正在摆摊的商贩和有意摆摊的市民,第一时间知道疫情防控总体要求,合法合规摆摊经营。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市场监管,保证售卖货物的安全和卫生。  

结合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共同发展

疫情期间,许多著名电商平台如:兴盛优选、天猫超市、美团等都在这段时间的订单量明显激增,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并且渗透到了更多人的生活之中,展现了电商的巨大潜能。由此可见,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地摊模式必定会被时代淘汰。因此,针对新互联网时代的“地摊经济”,可以将社群融入到商业当中,利用微信、美团、拼多多等较强大完善的平台与目标客户建立起关系,把用户吸引到商业的周围。并且“地摊经济”销售成本较低,渠道较广且客户市场多样的特点,可以关注到平时主流企业与商铺所忽视的看似需求较少,单体价格较低但是实际上人们需求量很多的产品,和有这些需求的顾客,结合互联网,实现高效低成本的线上线下同步。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