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美丽中国>
在广西瑶乡对话贫困生:
每个人都有一份等待他(她)去挖掘的宝藏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20-09-01  责任编辑:楚丹

大化县城通往乡镇的盘山公路。 孙永清 摄

中新网北京8月30电题:在广西瑶乡对话贫困生:每个人都有一份等待他(她)去挖掘的宝藏

中新网记者王祖敏

他是大学毕业后返乡的扶贫主管,他是刚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阳光少年,她是即将进入初三学习的花季少女。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广西北部大山里的孩子,曾经或现在的贫困生。

在暑假即将结束之际,中新网记者随国强公益基金会和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联合发起的“心愿100”助学项目组,前往目前广西4个极度贫困县之一的大化瑶族自治县,见证了一次为了“告别贫困”的相聚。

通往板升乡小海家的石质山路。 那辛摄

她的现在,叠印着他们的过去

都说对于贫困地区的学子而言,大学录取通知书是一张单程车票,从此将引领游子与家乡渐行渐远。但对于来自广西另一个极度贫困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何连班而言,大学只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加油站。4年之后,他又回到了广西。所不同的是,他从一个被资助的贫困生,变成了寻找贫困生的扶贫专员。

作为“心愿100”助学项目在大化县的执行人之一,他成为一条纽带,串联起了那些像他以前一样的贫困学生。

他叫小海,大化县板升乡人。当他还在母亲腹中时,父亲去世,母亲在他两岁时改嫁后杳无音信,从此他被叔叔收养,成为后来8个堂弟堂妹的大哥。8月26日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他收到了来自北京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大化县山坳里的村庄。 那辛摄

在何连班的引导下,我们和小海一起前往雅龙乡,探访一个叫花语的16岁瑶族女孩。

在山区的雨雾中艰难前行,车窗外的雅龙乡呈现出典型的喀斯特地容地貌,当地人称“910”——9分山石1分地0水源。域内唯一能种植的作物就是玉米,这一被城里人当成养生杂粮的辅食,是雅龙乡绝大多数农户全年的主食,“白米饭”成为当地孩子眼中的奢侈品。

花语有3个姐姐。父亲因病去世,也意味着这个“女儿国”家庭在主要靠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的山村里,失去了生活的支柱。

因瑶族住宅大多是人畜同居,下层养家畜,上层住人,房子显得窄高突兀。刚进屯里,远远就见花语站在高高的门前,那件明黄色上衣在阴雨天里显得分外耀眼。

花语在雅龙乡的家。 王祖敏摄

“今天正好有雨,你们才能在家里找到我。”这是个口齿伶俐、爱说爱笑的姑娘,如她的名字一样,传递出让人愉悦的“花语”。她说着将我们领进堆放着几大框玉米的逼仄房间里,“不然我要么去田里收玉米,要么去放羊了。”

花语的假期生活,引起了何连班和小海的共鸣。何连班说,贫困山区孩子的暑假就是农忙假。村里的青壮年基本出去打工了,大点的孩子就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小海称,叔叔家的孩子多,他们在家都是以大带小、分工协作,他从7、8岁时开始做饭,到现在已练就不俗的厨艺。

因为乡里没有初中,花语在县城读书。山路难行,往返50元公交车费是不小的开支,因此每年她只有寒暑假才回到雅龙乡。

花语说,在学校,她享受贫困生补助,每个学期有600元生活费直接打进饭卡里,每天大概4-5元。为了能让这些钱满足一学期的生活所需,她会定期做“生活规划”,每天吃多少、吃什么都有严格标准和计划。为了“保证”营养,每周会“安排”吃一顿肉菜。

在记者听得目瞪口呆时,何连班和小海却频频点头——花语的叙说也叠印着他们的过往。

小海称,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和祝著节(瑶族民族节日),只有在这几天才能放开吃肉和白米饭,偶尔还会有新衣服穿。何连班初中时学校离家11公里,每周都得背上一周的米、菜、换洗衣物,步行几小时山路到学校。那时他的最大心愿是有一辆自行车,但这个愿望在他学生时期却未能实现。进高中后,他也是靠着国家助学金精打细算才完成学业。

3人谈笑风生地说着,那些令外人讶然的“穷”和“苦”并未在三张年轻的脸庞上留下任何磨难的痕迹。

此行,“心愿100”助学项目还将实现花语的一个“微心愿”。上次家访时,何连班了解到她想拥有几本童话书,以实现小时候的梦想。当工作人员将一摞书递给花语时,快度过16岁生日的她,面对已不是她这个年龄段的读物时所表现出的欣喜和激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上小学时同学有一本《安徒生童话》,我看过几个故事,太喜欢了,一直想着我要有一本就好了。”说完,她像是怕被人抢走似地将一摞书“护”在腿上,急不可耐地打开书本,旁若无人地看起来。

“我当初也是一样。”小海感慨,“读小学、初中时,能有一本课外书或一份学习资料,真的就像得到了宝贝。”他说,外人常说桂北山区多穷多苦,其实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大家已经习惯了,并没有觉得生活上有多苦。真正让人难受的,是一种精神上无法得到满足的空虚和压抑。

左起:何连班、花语、小海。 王祖敏摄

他们的现在,是她想象中的未来

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何连班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职业,也将是他未来会继续从事的工作。

他告诉记者,两年前他放弃去上海工作的机会回到广西,最初的想法是“离家近一点”。在他进入高中之后,父母就双双外出打工,以供他读书所需。在他高中和大学的7年里,父母为了省下路费,没有回家度过一个春节。在他大学毕业后,年岁渐高的父母才返回家乡,他不想在父母回家后又牵挂他这个远行的游子。

“但现在,我真正认识到了这份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是家乡振兴需要我们这些学有所成的年轻人,而且当初我也是国家扶贫政策的受益者,更应回报社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何连班说。

“心愿100”项目组送给花语的童话书,实现了她儿时的心愿。 王祖敏摄

两年来,他亲眼目睹越来越多的帮扶对象从贫困到脱贫,直至走上致富之路。他自己的家也在他工作半年后(2018年底)成功“摘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利用社会组织的力量,帮自己的家庭脱贫,助这些贫困生实现小小心愿,真的有一种成就感,觉得自己无论是对于‘小家’还是‘大家’都算是个有用之人吧。”

何连班的经历和故事也成为小海和花语的榜样。小海说,他大学的专业是材料学方面的,以后他还会继续读硕士、博士,工作后不一定能回到广西,但他会“以自己的方式”回馈这方生养他的土地,不管未来他在哪儿,他会与何连班“殊途同归”,为家乡振兴出一份力。

小海和何连班的现在则让花语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为清晰、具体的规划。小海就读的河池市(大化县隶属于河池市)升学率最高的都安高中,成为花语目前的第一个目标;他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则是她的下一个期盼。

回家后,花语所有的作业都是在床板上完成。 王祖敏摄

“我的小学同学中已有人结婚、嫁人了,我才不会像他们那样,我肯定是要上大学的。”花语言之凿凿地说。

她的自信,来自于她家“卧室”里半面墙的奖状,有三好学生奖、优秀学生干部奖、作文竞赛奖等等,其中最显眼的一张是2017-2018年度河池市三好学生奖状。

如果说以前花语对未来的设想还停留于考上大学的话,在遇到何连班后,她的人生规划被进一步延伸——像这个奔波于山间的扶贫大哥哥一样回馈家乡。

“以后我想当设计师,给山里设计出好看的房子,给村民们设计好看的衣服,还要……”她想了想说,“反正,就是要‘设计’出我想要变好的一切。”

在属于自己的“家”里,小海又找出他曾看过无数遍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王祖敏摄

他们的未来,是乡村振兴的明天

在何连班的引领下,记者还走访了雅龙乡多个村屯的贫困生。这些孩子无不承受着生活的重压,但他们的心愿却是一套学习资料、一个篮球、一张可以不再伏在床板上写作业的小书桌……他们的言谈虽然稚嫩,却都是孕育在大山中的希望。

无论是走出大山后又回乡的何连班,还是即将走出大山远赴京城读大学的小海,或是仍然留在大山里,但却怀揣梦想的花语等,他们的成长史也将描绘中国山村未来振兴的轨迹。

雅龙乡红日村第一书记覃云州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称,过去教育的缺失也是一些山区难以摆脱穷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交通和信息的闭塞,加上受教育程度低,一些村民观念保守,甚至有一些迷信和愚昧思想,成为阻碍山区发展的另一座大山。”

他认为,教育是改变代际贫穷问题的最根本手段。“国家已实行9年义务教育,对贫困家庭实行‘吃不愁、穿不愁’的最低生活保障,并加大乡村教育的投入力度,贫困生入学难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这些正在接受不同阶段教育的孩子们,是未来乡村振兴的脊梁。”

雅龙乡帮着家里收玉米的女孩。用头部承力搬运物品,也大化瑶族的习俗之一。 顾磊摄

在采访中,记者从这些山里孩子的身上,看到了他们从祖辈承袭下来的坚韧顽强和勤劳质朴,但不同于祖辈们对贫困生活的逆来顺受,他们都有着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这些愿望正是来源于知识的力量。

“心愿100”助学项目,是国强公益基金会在教育扶贫方面的重要举措。该项目桂北区负责人秦泽明称,社会力量也是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政府教育扶贫举措的补充,“心愿100”助学项目旨在倡导社会公众及爱心企业关注、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切实解决他们的一些实际困难。该项目除了对贫困生实施教育和生活补贴外(小学生、初中生每人1000元/年、高中生每人2000元/年、大学生每人3000元/年),还会力所能及地达成他们的“微心愿”。

项目执行两年来,通过公众募款、企业配捐形式已累计募集善款逾2300万元,超过17万人次参与支持,已资助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江西省兴国县、湖南省平江县、安徽省舒城县等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项目在大化县落地后,已挑选出300名各年龄段的贫困生予以资助。

秦泽明说,这些费用可能无法满足他们的所需,但至少可以让像花语那样的学生每个月多吃几次肉菜,让小海那样的大学生多买一些他们所需的书籍,让一些因为家庭生活压力太大而徘徊在辍学边缘的孩子继续留在学校。

离开大化县前,小海带我们参观了他的新居——建在大化县城的扶贫搬迁安置房,一个终于属于自己的“家”是他18岁的成年礼。

在这个簇新但却显得空荡的家中,最显眼的就是用两个旧纸箱叠加成的“书架”。他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说:“这本《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我不知看过多少遍了。第一次读时还小,觉得新奇、有趣,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探险’的欲望。但现在再看,感觉完全不同了。”

他翻开书本,看着几行他用黑水笔划下横杠的部分,一字一句地读着:“幸福可以在沙漠里的一粒普通的沙子上找到,因为一粒沙子也需要创造。‘世上每个人都有一份等待他去挖掘的宝藏。’他的心说道……”(完)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