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留守儿童变成全村孩子的“童伴妈妈” |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20-08-14 责任编辑:信子维 |
她们的坚守,弥补了孩子们的亲情缺失 从留守儿童变成全村孩子的“童伴妈妈” 阅读提示 曾经是留守儿童的她,有了孩子后回村当了“童伴妈妈”。在她的陪伴下,全村孩子都有了“妈妈”。“童伴妈妈”项目自发起后,5年来已覆盖6省69县833村49万余名儿童。 在唐清英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她的父母和村里大多数父母一样,为了让全家过上更好的生活选择了外出打工。在这个最渴望父母陪伴的年纪,她却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 没想到,现在生了两个孩子的她,又和留守儿童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成了全村留守儿童的“童伴妈妈”。 唐清英的老家在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镇岗乡赖塘村,一想到小时候的留守经历,她现在还觉得有些心酸。正是因为自己曾亲身感受过成为留守儿童的彷徨,深知“留守”对孩子心理上的影响,所以在生下孩子后,唐清英就和丈夫放弃了原本在浙江不错的工作,回到赖塘村的老家开了家小店,全身心地陪伴孩子成长。 “童伴妈妈”项目是中国扶贫基金会2015年10月底发起的,旨在通过“一个人·一个家·一条纽带”的模式,以“童伴妈妈”为抓手,以童伴之家为平台,为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与保护探索有效途径。记者日前从中国扶贫基金会了解到,该项目目前已覆盖四川、贵州、江西、云南、湖北、安徽6省69县833村49万余名儿童。 “我想给孩子最好的陪伴” 因为本身是村里为数不多的上过大学的女性,并且没有固定的工作,当童伴妈妈项目覆盖到赖塘村的时候,村干部第一个就找到唐清英,想让她担任村里的“童伴妈妈”。 唐清英心动了,但因为当时她的小儿子才7个月,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照顾,这让她又有些犹豫。没想到,回到家和丈夫提起这件事的时候,丈夫也觉得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并鼓励她勇敢地接受这个挑战。同时,她的母亲也愿意帮她照顾孩子。就这样,在村领导的极力推荐和家里人的支持下,唐清英在2018年5月份担任了“童伴妈妈”。 在村里有童伴之家之前,唐清英常常看到孩子们周末没有地方可以去,只能跟着爷爷奶奶下地干活,或者就在村里闲逛,有的孩子就把自己封闭起来,整天闷闷不乐……所以当她看到摆满了玩具、图书的童伴之家时,她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温暖的童伴之家发挥最大的作用,让孩子们都爱上这里。 “我想给孩子最好的陪伴。”唐清英说。 一开始,童伴之家的玩具就吸引了很多孩子来玩,简单的老鹰抓小鸡、丢手绢的小游戏也能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但渐渐地,孩子们似乎玩腻了。 唐清英意识到自己需要更加花心思了。于是每次家访的时候,她都耐心地询问孩子们的想法,再结合童伴妈妈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制订活动的方案。每次有孩子看到“童伴妈妈”采纳了自己的建议,都显得格外地开心。 知道女孩子喜欢跳舞,她就上网下载视频,一遍遍自学,然后再教给她们,知道男孩子喜欢打球,她又撸起袖子,和少年们一起挥洒汗水……很快,唐清英用一片真心,换来了孩子们的敞开心扉。 童伴之家门外有个小院子,一次她偶然发现,有孩子在院子里用粉笔歪歪扭扭地写了一段话:童伴之家,我们的家;童伴妈妈,我们的妈妈。 孩子们稚嫩简单的话语,像一股力量巨大的热流撞进她的心里。唐清英对记者表示,孩子们短短两句话,胜过千言万语,那一刻,她知道,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幸福从来不是单向的” 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坝街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7岁的小齐(化名)因父母常年在广州打工,奶奶也无法指导学习,每天放学后,都会直奔童伴之家“找妈妈”。 自从2016年9月担任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坝街村“童伴妈妈”以来,唐正仙用母爱感化了孩子们紧闭的心,弥补了孩子们的亲情缺憾。 曾经也是留守儿童的唐正仙,3年来坚持定期到村民家中走访,儿童档案资料每月一查,每季度一更新,每年度替换保存。她还每周按时开展童伴之家的活动,在益智的活动和有趣的游戏中教会孩子们各种生活技能,让他们学会独立生活,自主思考,并帮助孩子们解决各种困难。 在唐正仙的耐心引导和陪伴下,一些原本沉默、内向的孩子变得开朗了,愿意和她倾诉心事,她自豪地说:“就连青春期的孩子们也愿意跟我谈心里话!” 除了对孩子们的陪伴,唐正仙还非常细心地建立了“坝街村童伴之家群”,通过让家长和孩子视频电话,给家长分享孩子日常点滴照片的方式连接起了孩子与务工父母之间的亲情纽带。 日积月累的善意变成了一股暖流,流进了孩子们的心里,打开了村里人的心扉,“现在走在村里,大人小孩都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我觉得自己真正的成了孩子们的‘妈妈’,这些孩子从不爱说话到开朗活泼的变化让我骄傲。”唐正仙说。 “幸福从来都不是单向的。”唐正仙说,在给予孩子们陪伴的过程中,她也找到了人生努力的方向,双方的共同成长是他们赋予彼此最好的礼物。(记者 杨召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