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公益模范>
从卖柿子到卖“生态”——“柿乡”红岩新变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20-07-23  责任编辑:信子维

  新华社南宁7月22日电 题:从卖柿子到卖“生态”——“柿乡”红岩新变

  新华社记者林凡诗

  盛夏时节,树上的知了叫个不停,莲花镇红岩村村民杨燕红穿上瑶族传统服饰,将自家贩卖的土特产依次摆放好,等待客人到来。

  红岩村所在的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有“中国月柿之乡”之称,月柿在恭城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20世纪90年代初,红岩村村民开始探索规模化种植月柿,并开发出脆柿、柿饼等系列产品,柿子树成了当地人的“致富树”。

  “靠卖柿子,大家日子宽裕了,但居住环境脏乱差。” 曾经的村干部朱明成回忆,以前的红岩村,房子老旧,垃圾乱扔,楼上住人,楼下养牲口,污水满地淌,“来收购柿子的外地客商,都不愿在村里过多逗留。”

  2003年,在当地政府统筹下,红岩村整村搬迁,在现在的地址上按照规划建起新红岩村。一排排别墅式楼房拔地而起,整齐有序,村民们搬进了梦想中的家。同年秋季,恭城县举办第一届月柿节,月柿节为红岩村带来新商机,许多游客纷纷来到村中体验柿子采摘,品尝当地特色美食,红岩村热闹了起来,一些村民瞄准商机,率先做起乡村旅游。

  村党支部书记朱培铭说,发展旅游业离不开良好的生态和人居环境,于是村里计划聘请专职垃圾清运员,每户收取垃圾清运费,但是一开始部分村民不理解,不愿缴纳费用。为此,朱培铭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有专人处理垃圾,你就可以用心经营农家乐,要想发展旅游,就要全村拧成一股绳。”朱培铭说,现在,村民环保意识提高了,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垃圾箱,每年都有不少村民主动交垃圾清运费。

  如今,红岩村建起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风雨桥,河畔翠竹林立、绿树成荫,景色宜人,村内还保留有百年古柿树和拴马石、牌匾等古遗迹。村民们自发成立红岩村旅游管理委员会,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出谋划策,解决村民在发展旅游业中遇到的难题,包括制定农家乐经营规范等。“村里还组织接待礼仪、农业技术培训,大家参与的热情高涨,村民的精神面貌比起以前有了很大提升。”朱培铭说。

  每年9月至12月,柿子成熟的季节是红岩村的旅游旺季。2004年,杨燕红嫁到红岩村,在家门口做生意的她,因性格开朗、热情好客,生意越来越红火。“我家的民宿也从最初的简单布置到现在房间内有独立卫生间,彩电、空调、无线网络等设施一应俱全。”杨燕红说,去年旅游旺季她家纯收入超过20万元。

  现在红岩村已经从卖柿子到依靠良好生态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村内目前已开办农家乐和餐馆50多家,去年全村共接待游客30万人次。“大部分村民都从事旅游业,年人均收入2万多元。”朱培铭说。

  7月,红岩村前连片的柿子树已经结出绿色果实,果实饱满,在阳光下生长,再过2个月,它们就能披上红装迎客人……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