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村里看变迁 |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20-07-22 责任编辑:信子维 |
游人在河南济源愚公村王屋老街餐饮夜市点餐(6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新华社郑州7月21日电 题:愚公村里看变迁 雒应良、何娟 王屋山脚下的河南济源愚公村是传说已久的愚公故里。寓言里“高万仞”的大山被神仙搬走,现实中的太行、王屋却搬不动、挪不走。 愚公村曾因交通闭塞而陷于贫困,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看天吃饭。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愚公子孙传承愚公移山精神,搬掉贫困大山,发展乡村旅游,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奔跑。 昔日贫困户 今朝脱贫忙 愚公村约70%是林地,人均耕地不足1亩,地薄土贫,小麦亩产不到500斤。 踏进村民苗务成的院子时,他正靠在躺椅上看书,瞥见记者进院,忙把书扣在椅子上,起身迎了过来。 他家的院子很独特:靠山一间破败的窑洞,塌了一半;两边各一间墙体开裂的土坯房,贴了封条;一座新盖的砖房正对窑洞,客厅、厨房、卧室齐备。 三代住房共存一个院子,仿佛无声诠释着岁月的痕迹和时代的变迁。 “这是2018年危房改造时,政府帮忙新盖的房子。”今年69岁的苗务成很健谈,“老房子不让住啦,怕不安全。” 苗务成和老伴儿乔素平患有多种慢性病,三个女儿早已远嫁,老两口以前靠1.2亩薄田过活。 2017年5月,苗务成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医疗保障、光伏发电、危房改造、社会救助等11项扶贫政策。 “我是既享了政策的福,又沾了村里的光!王屋山景区需要临时工,村里就喊我去帮忙,一年能赚好几千元。”苗务成精气神很足,指了指放在椅子上的小说,“你看,物质生活好了,我也开始注重精神生活了。” 2019年10月,苗务成摘掉贫困帽。今年4月起,他又在村里担任护路工,每月有800元的收入。 “以前都是土路,坑坑洼洼。现在出门是公路,抬脚上公交。我把公路维护好,也算给村里的旅游事业做贡献。”苗务成说。 目前,愚公村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户12人。愚公村党支部书记王石柱说,旅游发展的红利也会惠及他们,景区物业管理和劳务用工都可以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 风景变“钱”景 农民忙转型 晚上8时许,愚公村王屋老街灯火阑珊,游人如织。青砖,灰瓦,老榆古槐,仿佛时光倒流几百年。 王屋老街所处位置原是愚公村三门沟居民组。2014年,为对旅游提质升级,当地谋划实施王屋老街项目,要搬迁73户村民,但大家并不买账,王院就是其中一户。 51岁的王院见过世面,做过民办教师,承包过学校食堂,还当过水泥厂工人。后来因为老人生病,只好回家种地。 “当时我种西红柿,一亩地赚上万元。租出去一亩地才一千二,不划算!”王院把账算得明明白白。 “你能保证西红柿一直卖高价吗?”村干部的一句话让王院有点动摇,眼看村里种西红柿的人越来越多,可能供过于求。 “把景区规划和愚公村发展结合起来,融入全域旅游大格局,才是长久之计。咱们呐,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忘了子孙后代的未来。”前来劝说的村干部趁热打铁,阐明利弊。 王院思考了很久,最终决定吃“旅游饭”。随后几年,西红柿价格果然上上下下,起伏不定。 搬到安置区的王院,盖了一座三层小楼。2019年他赶在“五一”前把住家改成农家乐,和老街一起开业。 没想到老街人气火爆,开业四天迎来20多万名游客。“客房全部被预订,一个假期赚了5000多元。” “有了风景,就有了‘钱’景!要发展还得有愚公的长远眼光,决不能像智叟那样目光短浅!”王院感慨。 王屋老街带动了景区“夜经济”。每当华灯初上时,源源不断的客源就涌向愚公村。 如今,愚公村10个居民组有7个吃的是“旅游饭”,农家乐从最初的4家增加到80多家,村里90%的收入来自旅游。 提质不停步 山村变“总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着金银山,何愁不小康!”2014年,在外打工多年的乔凤田嗅到乡村旅游的商机,回村创业,开了愚公村第一个可网络预订的农家乐。 “生意越做越好。但客人多了,要求也多。”乔凤田逐渐感到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但又不知往哪方面改进。 “乔凤田是村里农家乐的带头人,连她都困惑了,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在外经商20余年的王石柱对市场很敏感。 2019年,愚公村多次组织村民到省内外知名景区观摩学习。乔凤田大受震撼,“原来别人的经营理念和服务意识早甩我们几条街了!” 回来后,乔凤田投入70多万元对农家乐改造升级,打造不同类型的客房24间,包括4间“星空房”。 “愚公村基本没有雾霾,晚上看星星是很好的享受。”乔凤田对自己的设计非常满意。 提质升级的不仅仅是农家乐,还有集体经济。“别看我们是一个小山村,现在已是一些公司的总部候选地了!”王石柱故作神秘地告诉记者。 原来,愚公村最近盯上了“总部经济”。愚公村虽地处山区,但随着交通越来越便捷,加上旅游带来的人流、物流,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一些企业开始在此落户。 据介绍,今年6月就有5家企业落户愚公村。“虽然都是小微企业,但村民耳濡目染,绝不会成为思想上的智叟。”王石柱笑着说。 河南济源愚公村王屋老街游人如织(6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河南济源王屋山脚下的愚公村(6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6月30日在河南济源愚公村一家特色民宿拍摄的夜景。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游客在河南济源愚公移山红色教育基地参观(6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