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公益模范>
上海社会力量在行动 | 百灵鸟飞上玉兰花,扶贫路上她点亮了935盏心灯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20-07-09  责任编辑:信子维

“每次在云南回来的路上都是身无分文但是并不觉得贫困,恰恰是感到富有,因为我埋下了爱的种子,点燃了935盏心灯。”上海华阳社区华恩爱心志愿服务社负责人靳英丽说。

在位于长宁区安化路上的沪滇帮扶绣娘展示厅,靳英丽公司开发的千余种具有云南特色的文创产品摆放在展示架上,大到售价从千元到万元不等的皮包,小到百元的钥匙盒、领带、文件包,非常时尚,设计感十足。在展示厅后面的开放办公室,几位海归设计师正在抓紧研发设计新品。打版房中,工作人员正在打新样品。

 image.png

图说:沪滇帮扶绣娘展示厅一角。屠瑜 

“上海建档立卡户”的无心插柳

10年前,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的靳英丽和先生一起从外地来上海创业,用三年时间创立了一家设计公司。她笑称他俩起初就是“上海的建档立卡户”。

2012年,她作为上海爱心人士中的一员,来到云南红河州元阳县牛角寨五帮小学,开展“午餐工程”,主要为贫困孩子送上爱心午餐,让他们不用再爬两个小时山路回家吃饭。当地学校为表示谢意,组织了几位母亲代表给代表团赠送绣花民族服装。恰恰就是这个衣服上的绣花片,让她看到了这里面所蕴含的商机。

她发现,从艺术角度看,深蓝色的底纹绣上色彩鲜艳的图案,每一件绣花民族衣服都是一件艺术精品。但一出大山,这件衣服并不适合日常穿着。于是她尝试保留民族元素,把衣服裁剪做成一个个绣花包,在公司的销售平台上展示,没想到引起了轰动效应,并吸引到了订单。

2014年,靳英丽尝试做了几个小单,有得亦有失。一方面,彝绣有一定市场;另一方面,它的单品难以做大,必须要形成系列,才能对接市场。同时,云南大山里有一群勤劳善良、能织擅绣的女性,她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地就业。

带领绣娘绣花绣出脱贫致富之路

在大家的鼓励下,2015年在云南元阳县攀枝花乡猛弄村,她组织98人成立了第一个民族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当时,大家都心存疑虑,如何把当地世世代代的刺绣变成大都市橱窗中受欢迎的商品?她带领大家苦思冥想,不断在探索中寻找出路。通过依托上海市场,运用上海设计+当地元素,提高劳动价值,努力实现产业化,丰富产品线,延伸产业链,渐渐打开了市场。成立合作社一年后,第一批绣娘在疑惑中得到了人均2000元的收入。收入增加是最好的集结号,大家纷纷响应加入。

绣花针绣出了就业,绣出了产业,还绣出了一张文化名片。以绣娘合作社为基地,打造“猛弄土司绣品坊” 销售彝绣产品,成功保护和传承了彝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的彝绣已经成了元阳县脱贫攻坚、走向小康的文化名片。

2018年,绣娘公益又迈出了新的步伐。靳英丽携手长宁区妇联成立了绣娘大联盟,在元阳绣花基地基础上,新建红河县、金平县、绿春县三个绣娘合作社。还组织“沪滇绣娘帮扶展示厅”,参加了“2018一带一路名品展”,为绣品走出国门打开了一扇国际交流之门,作品也受到国内外消费者喜爱。

 image.png

图说:靳英丽(中)和绣娘合影。受访者供图

华恩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联合上海各界爱心人士,截至去年底,华恩爱心导师团赴云南16趟,直接培训绣娘935人,对接来沪游学绣娘118人。

靳英丽说,她不相信贫穷,通过八年时间,研究了脱贫方法,也沉淀了一个长效机制发展的产业。自己就是一个引路人,告诉云南贫困地区的人们绣花可以脱贫,织布可以脱贫,就算剪线头、扫地也可以脱贫,只要肯动脑肯动手就不会穷。

公益包+面罩,化危为机直播带货

这些年她把大部分心血都投入到了扶贫这条路上。935个绣娘,还有200多个没有脱贫。去年靳英丽用35万元买了一批面料,本来今年做出各种绣花包后就可以让她们全部脱贫,但没想到今年初的疫情打乱了她的计划。

为了渡过难关,她的公司设计推出了99元一个的公益包和168元一个的真丝面罩。可重复使用的面罩上绣有翘首牡丹、鸢尾花、玉兰花等精美图案,面罩里可以放防护垫,每次更换。“疫情给我们的商机是别人解决了防护的问题,我们解决了美的问题,也把少数民族的非遗不断创新发展了。面罩救活了我们,通过开直播间,线上线下同时销售,一直支撑着公司从2月份到现在。”

 image.png

图说:“2020为爱而生”文创产品组合。屠瑜 摄

在展示架上,有一套名为“2020为爱而生”的文创产品组合引人注目。组合包括一条绣有玉兰花的白色真丝手帕,一个镂空书签、一个小方形手包和一个饰品盒,后三样上面都绣有百灵鸟飞上玉兰花枝的精美图案,寓意云南对上海的感恩。这套新推出的组合将参加今年10月份举行的上海伴手礼的评选。

  (屠瑜)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