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社会责任>
贵州威宁自治县探索扶贫车间建设新模式——扶贫车间学技术 灵活就业促增收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20-07-09  责任编辑:信子维

  7月2日,走进威宁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朝阳新城小区,在一幢幢整齐排列的小洋楼之间,一块“就业扶贫手工车间”的牌匾格外醒目。车间里,梅成飞与几十名妇女工友正指尖飞动,忙着编织各色手工制品。

  梅成飞是龙场镇百花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身患残疾,行动不便。搬迁到城里之后,丈夫在社区的引导下外出打工,自己在家照顾年幼的孩子,找工作便成了奢望。

  就在梅成飞苦恼时,扶贫车间的招工信息点亮了她的希望。“在这里可以背着娃娃来上班,一个月保底工资1800元,熟练以后还可以拿计件,工资更高,加上丈夫的工资,一家人足够用了。”说话间,梅成飞已熟练地将手中彩线钩织成凉鞋,脸上的笑容更深了。

  针对像梅成飞这样因就业技能不足,或因有老、幼、病需要在家照顾等原因未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威宁积极探索“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贫困户创收”的扶贫车间建设模式,通过政策扶持,协调空闲场地,积极引导各类资金向扶贫车间倾斜、贫困群众向扶贫车间集聚、带贫企业向扶贫车间入驻。同时,给予扶贫车间务工群众一定的岗位补贴和培训补贴,吸纳广大无法外出的贫困群众到车间就业,实现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地就近就业及居家式就业。

  此外,为让在扶贫车间务工的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县就业局还联合扶贫车间入驻企业结合群众实际需求,聘请专业的师资力量,打造培训基地,免费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推行“手把手”式培训,以工代训,让困难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变身成为产业工人。

  “进来的每一个员工都要经过一个星期至半个月的培训,培训后,手工制品可以外包给群众带回家制作,让他们在家也能实现就业。”贵州鑫露制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施启情介绍,该公司已成立了3个扶贫车间共带动163名群众实现稳定就业。

  “我现在一个月能拿2300元的计件工资,如果技术再熟练一点,拿个3000元没问题。”在经过技术培训后,搬迁户曾久英已熟练掌握就业技能,完全适应了车间生产生活。

  与此同时,县人社部门还通过设置一个就业服务中心平台和多就业服务窗口,及时发布岗位需求信息,充分发挥楼长制和网格化管理的制度优势,工作人员主动上门进行点对点服务,确保岗位对接精准。

  目前,全县建立的扶贫车间有26个,可提供2000个以上的就业岗位,已带动1736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占70%以上。扶贫车间逐渐成为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的“蓄水池”,为决胜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输送了强大的动力源。

  “十三五”期间,威宁易地扶贫搬迁有劳动力家庭9180户,劳动力2.4万余人。近年来,通过“八个一批”的就业体系建设,目前已实现就业2.2万余人,易地扶贫搬迁有劳动力家庭已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周阳)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