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我,脱贫路上的“菌宝宝” |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20-06-17 责任编辑:信子维 |
新华社长春6月16日电(记者褚晓亮 张博宇)从秦岭山脉到大小兴安岭,从横断山区到长白山脉,都有我的亲戚。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木耳。 而我,现在还是个“菌宝宝”,正在长白山脚下一处叫作汪清桃源小木耳产业园的车间里成长着,你可以叫我的乳名“脆脆”。 在我的家乡吉林省汪清县,繁茂的山林、适宜的气候、优良的水质,给了我们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几十年来,淳朴的当地人一直在为帮助像我一样的“菌宝宝”健康成长而努力,而我们也成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好帮手。 这段友谊源远流长。 最初,我的祖辈们生长在大山深处,被人们发现后带回家里并尝试人工培育。 “三九天”里,人们砍伐中龄的柞树,用自然孢子接种,大概两年后木段上会生长出幼儿状态的我们,十分不易。 后来,大伙觉得这种“靠天生耳”的办法难以长久,开始探索更加稳定的方法。从孢子液接种到木段栽培,再到袋料栽培,聪明的农民伯伯从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入手,让我们生长得更加健康茁壮。 我现在住的是十几米高的钢架“楼房”。为了保证我的小家不混进外来菌类,工人叔叔所有的操作流程都按照手术室的卫生级别来进行规范。我们居住的车间里,由两位智能机器人负责日常的工作,杜绝了外来污染。“园长”孙永芳阿姨说,只有提高了标准,才能让“菌宝宝”都生长得健康,让来园里接我们的农民伯伯不用再为品质不一而发愁。 这样优越的条件,在我的祖辈们生活的年代是不可想象的。那时候,我的祖辈们虽然从山野走进了农家,但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混进杂菌,导致产量低下或者品质不佳,夭折的也有许多。 而今,这些情况已经大为改善。在汪清县,像我一样的“菌宝宝”,有的住在工厂里,环境清幽、干净;有的去了农民合作社搭建的专业木耳地棚中,每天沐浴阳光,定时还可以畅饮山泉水,过得十分惬意。 听大人们说,汪清县已经把我们当成了脱贫致富的“宝贝”,在许多乡镇都建起了专业化的木耳农场,有的地方还配套了标准化菌包厂和定植车间,专门为我们生产干净、卫生的“房子”。 在当地人的帮助下,我的家族有了许多新成员,他们是红木耳、粉木耳、玉木耳……听说,还会有更多的新成员加入我们的大家庭。 越来越受市场欢迎的我们,也给人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我的朋友“糯糯”说,在他生长的汪清县鸡冠乡大北沟村红鸡冠黑木耳专业农场里,培育了近150万袋木耳菌包,这里每年可以给农民伯伯带来六百多万元的销售收入。每到木耳采摘季,几百个人涌入农场,欢天喜地地把成品木耳送到天南海北去。 连我们居住过的废弃菌包也有大用场:专门有企业进行收购,用于加工有机肥料,听说产品用途很广泛。 在我们的帮助下,曾是国家级扶贫县的汪清县成功摘帽,1.6万人实现了脱贫。 再过几天,我就要从宝宝车间迁居到“开心成长乐园”里了。在那里晒够了太阳,饱饮了泉水,我就能长出朵朵黑色的嫩芽了,也许还会有农民伯伯把我带回家里精心培养。 我好期待长大成“耳”的那天,在天南海北的某个地方,与你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