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人民公仆>
滴滴清水润民心——青海脱贫攻坚成就巡礼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20-06-04  责任编辑:信子维

  当水与生命并重,与生产生活并联,青海以务实之举决战水利脱贫攻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新时代治水方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着力巩固提升农村牧区饮水安全水平。

  在我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坚决打赢水利脱贫攻坚战“捷报”频传,从解决吃水大难题到实现放心饮水,从全省基本实现行政村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到全面完成30.14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清零”任务,当一滴滴清水汇集成汩汩清流从水龙头迸出,不仅乐了群众的容颜,更润了他们的心田。

  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满坪镇山庄村地处脑山,曾几何时还是一个贫困村,因受南北地势高的限制,吃水难成了很多村民头疼的事情,随着省水利厅水资源费征收办公室主任科员、驻山庄村第一书记范海峰的到来,通过各方积极争取,2017年年初重新布设的两条饮水管道终于完工,饮水困境彻底改善,全村289户1161人喝上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村里畜禽饮水也得到了保障。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但因特殊的区域制约和水情限制,留不住水、用不上水成了绝大多数农村牧区亟待解决的发展难题。打响水利脱贫攻坚战,必须要把确保农牧区饮水安全,尤其是贫困群众饮水安全作为硬指标、硬任务来推进。

  一直以来,省水利厅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在第一时间成立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明确 “一把手”为水利扶贫工作“第一责任人”,进一步夯实工作职责。同时,还分年度与各市州签订《青海省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管理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保障工作顺利完成。

  从2016年至今,几年的不懈努力缔结出累累硕果。累计投资27.7亿元,全省农村牧区234.6万人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其中惠及30.14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以山庄村为例。为了保障群众饮水安全,范海峰告诉记者,这里不仅新修了饮水管道,还在省水利厅的积极帮扶下,对村里的河沟河道进行了治理,从前自然状态下的河道被修上了河堤,使得丰水期河道内肆意流淌的河水被引流,避免了河水泛滥对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作为省水利厅联点帮扶村,山庄村的脱贫实践也是我省广大农村牧区水利脱贫的缩影。自始至终,我省针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水利扶贫需求,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组织制定了《青海省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规划》《水利扶贫攻坚三年行动(2018—2020年)实施方案》等,在此基础上还实行分类施策、分类指导,在农业区重点发展集中连片规模化供水工程,牧业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推广小口机井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农村牧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把精准扶贫工作作为水利补短板、强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省水利厅在谋长远、促发展,有力推进水利各项事业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定点帮扶,在西宁市湟中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和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9个联点扶贫村累计安排各类扶贫项目106项,落实各部门扶贫资金1.5亿元,其中水利部门资金7288.29万元,截至目前,项目全部完成建设任务。

  大力度投入筑牢水利设施基础,我省已先后投资11.05亿元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扶贫补短板资金等,并在督促州市县足额落实配套资金,保障工程建设资金需求的同时,建立了水利工程协调联席会议制度,调度会商扶贫项目在内的水利项目建设情况。

  以水利建设推进脱贫攻坚,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在一项项行之有效的举措之下,我省农村牧区广大群众饮水安全得到了保障和提升,实现了从吃上水到吃好水,从曾经的先甩贫到如今的真脱贫,从当年的想要富到如今的真正富。

  在范海峰的带领下,山庄村已于2018年底实现脱贫。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脱贫,山庄村围绕绿水青山做起了生态文章,如今这里又掀起了一波致富热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于今年4月1日开工建设。

  在范海峰预设的蓝图中,未来的山庄村将以旅游业发展为契机,充分利用本村及周边村子现有土地等资源,通过大力度投入和打造,让本是贫瘠的土地产生更多 “绿色效益” ,进而让群众的生活水平在“绿色收益”中过得越来越好。

  山庄村已经破解了饮水难题,走上了产业振兴的致富大道。放眼广阔的青海大地,我省把饮水安全作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的重要基础,切实为农牧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刚需”,举全力筑牢饮水和用水保障,青海儿女正向着小康社会阔步前行。(记者 宋明慧)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