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峡谷的“背篓医生”(决胜2020) |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20-05-14 责任编辑:信子维 |
丙中洛在哪里? 航班从广州起飞,三个半小时后,落地云南大理机场,转乘车4小时,抵达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府所在地六库,第二天继续开车7个多小时,抵达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就坐落在贡山县。 由于刚修通硬化路,路上塌方少,堵车时间短,据说,这是用时最短的。 一路急行,只为见到管延萍。 一见面,让人诧异。黝黑肤色透着高原红,梳条长辫,和当地妇女几乎没有两样。不穿白大褂,真不相信眼前人就是来自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三灶医院的扶贫医生。 多年来,珠海市先后选派300多名干部赴怒江对口帮扶,其中医疗人员就有168名。他们接续奋斗,决战脱贫攻坚。管延萍是其中一员。 三年前,管延萍来到丙中洛镇卫生院。一个背篓,一身白大褂,成了管延萍的标志。每次下乡,她的背篓里装满器械、药品、干粮等,走到哪,东西就背到哪。村民远远地就能分辨出她的身影,亲切地称她“背篓医生”。 一 怒江州,是我国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之一,是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 丙中洛,地处怒江峡谷深处,咆哮的怒江,由北向南,横穿其间,两边是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千百年来,当地群众与世隔绝,过着庄稼靠点种、穿衣靠纺麻、过江靠溜索的艰难生活。而扶贫攻坚改变了这一切。 “管医生来了!”侄女肖兰英快一步进屋,向学罗军报信。听到话音,学罗军从床上慢慢坐起,转头望向门口,嘴角弯出笑意。 “看我们带来了啥!”管延萍一进屋,直接朝学罗军的床边走去。显然,她很熟悉这里。她举了举从背篓里拿出的冬衣,“马上要过年了,换上新衣服,会更帅气!”不只冬衣,管延萍还带来了新的床垫、棉被、被套、床单、枕头。 换上崭新的冬衣被毯,管延萍又帮学罗军体检、剪指甲。一番交流后,引导做肢体训练……两个多小时的医访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告别时,学罗军和打基妈妈向管延萍用力挥手,眼神里流露着感激与不舍。 学罗军是一名重症精神分裂患者,与年迈的母亲一起,住在海拔3000多米的小茶腊独龙族村组。他自我封闭在黑屋子里,不肯出门,也不肯与人交流。老母亲打基在屋内火塘旁陪伴他,束手无策。 管延萍第一次到学罗军家,是2017年12月的一天。她清楚地记得那个场景:学罗军眼神灰暗,流露着戒备,人走近了,他会躲闪,急了,还要打人。 从那以后,一有时间,管延萍就来看望学罗军,想尽办法与他交流,帮助他恢复生活的信心。 持久努力终于有了效果。突然有一天,学罗军在管延萍的反复鼓励下,走出了家门。沐浴在阳光、蓝天、白云下,他长期木然的脸上逐渐有了表情。 见学罗军蓬头垢面,头发都粘在一起,管延萍就帮他洗头,抹上香皂,洗了五六盆水,半个多小时后,学罗军的头发重新有了光泽。 头发太长,后颈部皮肤糜烂,为了让疮口更好愈合,管延萍当起了“理发师”,一手梳子,一手剪刀,帮学罗军修剪头发…… 看到儿子一天天好起来,变得清爽干净,精神也振作了,打基妈妈激动地流下了泪水。从那以后,打基妈妈和学罗军最期盼见到的人,就是管延萍。她仿佛带着温暖与光亮,驱散了这个家庭多年来的阴霾。 在丙中洛,类似学罗军这样的精神病患者有41人,都装在了管延萍的牵挂里。“脱贫攻坚,不仅仅是填饱肚子就算胜利。要想深山里的人们过上好日子,卫生医疗服务很关键。缺医少药是山区的一大难题。医疗帮扶,就是我们医护人员的职责。”管延萍说。 三年来,一肩背篓,她走遍丙中洛镇46个村组,送药进山300余次。 珠海驻怒江州扶贫工作组的卢仰之,初见管延萍就印象深刻。后来有次下乡,他再三要求帮管医生背背篓。背篓不大,却足有20多斤。背篓下方,边沿直顶着腰,重心后坠,身体得前倾而行。背带勒得双肩生疼。下山后,卢仰之的肩膀,被勒得抬不起来,腰部被不停的顶撞磨破了皮,变得红肿。这次体验,使他体会到了管医生的辛苦:“令人心疼,令人敬佩。” 一次次进山,一次次入户。 管延萍努力将健康理念带给纯朴而友善的村民,帮他们改变卫生习惯,不再讳疾忌医。 每次送别时,村民们都紧抓管延萍的手不舍得放开,末了,再塞一些家里种植的辣椒、玉米、番茄,表达他们纯朴的情意。 在村民们眼中,管延萍,是他们最想见的亲人! 二 我们跟随管延萍去秋那桶村碧汪小组巡诊。同行的珠海驻怒江州扶贫工作组组长张松先打招呼,说:“去碧汪,要通过一条茶马古道,路可不好走。”碧汪村位于碧罗雪山腹地,海拔2000多米,沿途要翻越两座大山。 往深山峡谷走,只能靠双脚。上山的古道,崎岖狭窄,仅容一人侧行。 一边是陡峭山壁,青藤古树,一边是咆哮的怒江水。山脉绵绵连苍翠,江水奔涌浪卷沙。行走在古道上,心都为之颤动。 悬崖山涧,几株三角梅跳了出来,翠绿的枝叶,鲜艳的花色,在阳光下,散发生命的活力。这美丽的花,只要有一撮泥土,一缕阳光,就能顽强生长,勇敢地在最艰苦的环境里绽放生命之美。 进山的路比想象的漫长,刚开始,大家还能聊天、学唱山歌。后来连挪步的力气都快没了,更别提说话了,只能低头看路。 管医生及医护人员更辛苦,穿着白大褂、背着大背篓,人人满头大汗,皮肤晒得黑红发亮,衣服湿了干,干了湿。 4个多小时山路后,终于到达目的地——碧汪村。 村在陡坡,没有网络,也没有信号,信息是在山下提前发的,听村民小组长说,他要专门跑到离家几百米的山顶,才能接收到手机短信。 小组长带路,挨户医访。72岁的村民张正国,知道管医生来了,老人在家人搀扶下,走出门口迎接。一见到管医生,脸上就绽开了笑容。管延萍背篓都没来得及放,就牵着老人的手,引导他慢慢转个圈,看到老人的情况好转,忙竖起大拇指夸赞。 “有没有哪里不舒服?”管延萍扶着老人进门,在屋角坐下。 “头疼,膝盖也疼。”管延萍从背篓里拿出健康体检表,查看过往身体情况,之后为老人做了血压、血糖等检查项目,让老人脱了鞋子躺下,用手握住脚踝,检查关节的情况。 “关节有好转,但平时还要多活动,还有高血压药,记得准时吃。”管延萍怕老人记不住,在药瓶子上写了用法,又跟家属反复交代,并且当场示范,送水喂药。 管延萍与病患接触,从来是不戴手套的。我们问她,为什么不做好自己的防护呢?她悄悄地说:“我知道他们得的不是传染病,考虑到村民比较敏感,自尊心强,若按医院标准程序,他们会感觉被嫌弃,这样就很难真正配合治疗。要想提升村民们的健康理念,必须让他们消除抵触,先接纳你才行……” 入户医访结束了,下山的路比上山更难走。 下山半道,风雨交加,同行者中有人膝盖受伤,疼得不能打弯,只能一点一点往前挪。管医生见状,忙去折了根木棍,递给她支撑用。走一段,停下来,帮助她按摩膝腿,一路不断鼓励打气。管延萍说,自己也多次经历膝伤病痛,每次下山的时候都是咬牙坚持,回到镇上住所,就双膝跪在床上,给自己做康复按摩,用热毛巾敷膝,才能慢慢缓解疼痛。 缓慢移动中,天已漆黑。看不见道路,大家打亮手电筒,摸索前行。好几次,大家感觉双腿都不是自己的。实在走不动了,管延萍就用充满希望的口吻鼓励说:“快了,真的快了,还有五分钟!”在这样不断的“五分钟”中,半夜11点,大家终于挪到了山下。回头一算,吃了一惊,这一天,前后走了十三个小时的山路。 而这样的山路医访,管延萍走了300多次。 管延萍回忆刚来时,给村民做体检,只有身高、体重、血糖等检查内容,而B超、心电图检查等,卫生站里没有人懂怎么做,医疗器材大部分闲置,一台心电图机甚至还没开封。 同样来自珠海的蔡晓明对缺医少药感触很深,他说:“独龙江乡蛇伤多,但整个贡山县却无一支抗毒血清。只能用土办法,勒住、挤血、清创包扎处理。如果从独龙江乡开车到县医院,要2个半小时,拐1800多个弯道,根本来不及。” 村民健康意识也不高。刚开始,村里许多老人不愿抽血,经过医疗队及工作人员反复解释、示范,老人们对抽血检验才没有了抵触。现在大家一听要体检了,会主动前来询问,健康卫生意识提高了许多。这样的变化使管延萍感到欣慰。 三 镇中心山坡上,是镇卫生院,管延萍的工作地。 2019年,卫生院前,盖起新楼。还从珠海运送来新的医疗器材设备。 这些,让管延萍十分开心。她说:“医疗条件多改善一些,也就更放心一些,哪怕我们离开了,这里的卫生医疗也依然有保证。不过,要达到满意效果,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回去后,先服药降温,用湿毛巾多擦洗,有不对劲,不管多晚都来找我……”接诊完当日最后一位患者,管延萍开始日常例行工作,整理健康档案。 档案室内,6000多份档案,整齐地摆放在档案柜里。上面,记录着每一位患者的健康情况。 管延萍对重点人群作了标识。红色签代表高血压,蓝色签代表65岁以上老人,紫色签代表重症精神病患者,黄色签代表孕产妇…… 这项工作,是管延萍来之后做的。刚开始,繁琐的健康档案采集、书写、整理工作,受到了质疑,“写十份档案,不如治疗一个病人、做一台手术来得实在,这是在浪费时间。” 一样新事物的出现、新办法的推行,总是会遭遇不理解。管延萍也曾想过放弃。但是,她最终选择了坚持,千难万阻,不改其志。 她记得自己为什么来到这里,她知道“上医治未病”,公共卫生工作重在预防,要为村民们做好健康服务,就必须要建立科学的预防机制。 健康档案,前期繁琐,但做好后,能方便接手医生更快了解患者的身体和治疗情况。几页档案,可以减少村民求医之路的艰辛,减少医疗及陪护费用。 生死所寄,性命攸关。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她没有理由放弃。 记录、整理档案时,她发现,“当地人高血压和精神类疾病发病率高,与他们饮食油盐多、过度饮酒、卫生意识低等因素有关,但具体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数据与资料”。 建立档案体系是个长期的过程。考虑再三,管延萍向上级递交了延长帮扶期限的申请书,原本半年的帮扶期,延长到了三年。这就意味着,管延萍与家人,要有更久的分离。 三年间,丙中洛全镇6222人,建立规范健康档案的达到6096人。“65岁以上516人,儿童750人,孕产妇350人,高血压589人,糖尿病39人,结核病37人……”这一串串写在记录本里的数字,管延萍早已烂熟于心,她满脑子想的,都是怎样让当地群众过上更加健康的生活。 这里虽有最美的风景,但也有最深的寂寞。这几年,管延萍像一个陀螺,不停地转,不停地忙,顾不上家,顾不上她自己。有时候,面对空荡荡的宿舍,她也会发怔:自己五十出头了,远离年迈的母亲和刚走上社会的儿子,一个人来到这里,这是何苦呢?她想起上次回家时,母亲笑得合不拢嘴的样子,心中常常涌起一阵愧疚。可是,她也无法放下自己身为医者的那份使命感。 当初,看到珠海市和怒江州、金湾区和贡山县结对帮扶的通知时,虽然对怒江、贡山很是陌生,她还是毅然报了名。她说:“就是想对得起自己这一身白大褂,用近30年的工作经验,到更有需要的地方工作,为乡村卫生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只要国家需要,那就去做。其实,像管延萍这样的扶贫人还有很多。他们跨山越水,历尽艰辛,只为实现脱贫奔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承诺。 “管延萍们”,就是脱贫路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