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姑娘返乡创业扶贫:铿锵玫瑰“绣”出最美半边天 |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20-03-16 责任编辑:信子维 |
今年26岁的农家姑娘侯佑林家住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富村镇新店村委会龙马山村。返乡创业三年来,带领1000余户贫困户3000多名留守妇女,一针一线绣出了通向美好生活的幸福坦途。 厚积薄发 刺绣走红穷村 侯佑林从小在做生意的父亲的影响下长大,好学能钻研的她,高一的时候就通过开淘宝店卖学习用品攒下了人生第一桶金。高考时,侯佑林以差重点线两分的成绩被云南省楚雄师范学院录取,但刚到学校两天就选择了退学,拿着学费和开淘宝店时的积蓄来到昆明,做生意赚了40多万元。 2015年,已经结婚的侯佑林,与丈夫商量后毅然独自来到浙江义乌刺绣工艺品厂打工。 “当时厂里每月发3000元的工资,我只要了2500元,我向老板建议多给自己机会了解刺绣工艺品市场,多一些学习机会,工资多少都无所谓。”侯佑林笑着说。 通过两年的学习和摸索,结合老家不缺劳动力,刺绣也不是太难,很容易学会的实际,她萌生了回乡搞代加工厂的想法。2017年,她和厂里签了订单协议回到了老家龙马山,开始在家里做代加工。 “刚开始只发动了5人参与,手把手的培训她们。由于工人们没有接受像厂里一样系统的培训,做出来的工艺品合格率很低,卖不出价格,2个月发出的3批货就亏损了12万元。”她说。 没过多久,侯佑林做刺绣亏损了12万元消息在村里传开,家里人劝她放弃,村里人也劝她安分在家带孩子。心里一直有着大抱负的她,面对亏损和大家的劝说,内心纠结万分,异常痛苦。 看着整日愁眉不展的她,丈夫首先站出来支持她继续创业。有了丈夫的支持,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继续踏上了艰难的创业路。 当她把创业中产生的问题和缺乏技术的难题与总厂沟通后,总厂派出了技术员到村里为职工开展了培训,并将做出标准产品的环节和技巧做成了教学视频,让每一个新进工厂的职工对照学习,产品的合格率一下子提了上来,一个季度下来,不仅亏损补了回来,报名到工厂务工的人也越来越多,侯佑林和她的刺绣工厂在附近村寨走红了。 连接一线 释放脱贫动能 村里知道了侯佑林创办刺绣工厂成功后,将村内的活动场所免费提供给了侯佑林办厂。 “村里出面帮助工厂及时解决了厂小人多无法扩大规模招收新工的难题,我也提出让村里的妇女抽空到工厂学习,带着他们做,就算不熟练的每天也能挣到50多元。”侯佑林向村里说了自己的想法。 时任富村镇党委书记的余涓听说了代加工产业带着全村妇女赚钱致富的消息,就立即带着干部到村考察,看着工厂里妇女们忙着刺绣的场景,鼓励侯佑林把工厂建到村子,扩大规模,惠及全镇,让更多贫困家庭的老人、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2018年6月,该镇易地搬迁点建设完工,贫困户搬迁入住,为解决贫困户的就业难问题,在镇党委政府帮助下,侯佑林的刺绣工厂开到了镇上,并成立了富村镇圆梦家园爱心手工坊。通过一对一的培训,从刚起步培训的90人,发展到如今的3000余名会员。 当她了解到富村镇党委政府对返乡创业者给予的政策扶持后,创办了刺绣车间,做起了立体串珠、钻石画、十字绣、鞋垫等20余种刺绣代加工,代加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更多平时在家照顾老人孩子的农村妇女有了收入,易地搬迁来的贫困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工厂就建在搬迁点,下楼就可以上班,照顾家里也方便,每月还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大家都很乐意来工厂上班。”易地搬迁贫困户黄桃玉说。 2018年7月,由于扶贫工厂的工人越来越多,侯佑林整日为找寻合作企业,满足工厂订单而发愁。 “在得知工厂面临的难题后,镇上就立即组织产业办、就业办负责人和侯佑林先后赴北京、山东、浙江等地考察,与4家企业达成合作,并签订了订单订购协议。解决了产品的订单和销售难题,彻底化解了侯佑林和群众的后顾之忧。”镇党委副书记陈再波介绍。 工厂进村 普惠贫民穷亲 为了有效带动村里的贫困户增收脱贫,该镇与侯佑林商议后,决定在全镇开设21个村级扶贫工厂,职工全部交由侯佑林的扶贫工厂培训后上岗,订单也由扶贫工厂按各村实际派发。村级扶贫工厂建起来后,很多贫困户的家庭收入一下提了上来。 在德胜村,带有浓郁地域民族特色的刺绣品,让这里拥有刺绣绝活的妇女不依靠工厂也能有一定的收入。 当看到这一幕的侯佑林,心中又有了新的想法。就是把本地特色的绣品做大、做出特色,甚至创立自己的品牌,同时引入工厂管理模式,把零散经营变为抱团发展的集群化经营,让群众通过完成订单获得稳定收入,工人和市场都稳定后,逐步向外界推出本地特色绣品,树立本地品牌。 因为一次催货订单,她的美好愿景在德胜村徐徐展开。 “厂家要求我们在差不多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做出十万双鞋垫来,工厂里的生产效率不可能完成,最后在德胜村绣娘们帮助下完成订单,顺利交货。”侯佑林说。 就是这样的一次机会,让德胜村绣娘们接受了侯佑林的建议,积极报名参加了刺绣工厂。自从德胜扶贫工厂建起来后,村里400余名留守妇女实现了就近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43人,圆了他们持家赚钱两不误的梦想。 “扶贫工厂要我们做的就是十字绣鞋垫,在村里正常情况下一人一天能绣两双,一双手工费是25元,一天就能赚到50元,的确比我们做零散的要赚得多,还可以照顾家里,大家都愿意跟着她干,听说做好了还要搞特色品牌,我们也全力支持她。”德胜村委会小铺子村村民黄金花高兴地说。 同时,村委会通过推荐务工人员、配合管理等方式,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万余元。 工厂成功落户德胜村后,21个村级工厂相继扎根各村委会,得到实惠的群众越来越多,全镇兴起了全村妇女搞刺绣赚钱的热潮,侯佑林和她的刺绣扶贫工厂成为了全县扶贫项目的靓丽名片。 热心公益 滋养万千乡邻 在给21个村级扶贫工厂新进绣娘做培训指导的时候,侯佑林注意到,一些高中辍学和没考上大学的青年也来厂里上班。看到他们,侯佑林就回想起当时选择退学出来打拼的自己。 她心里想,要是能让她们到沿海大城市开拓视野、学习技术,将来回到家乡定能干出一番事业,带领更多的群众走上致富路。 说干就干的她,立即找到青年和他们的家里人,她的想法得到了广泛支持。到目前,已选送60人到浙江义乌总厂学习深造。 热爱刺绣的侯佑林,同时也是个热心公益的人。扶贫工厂成立以后,对建档立卡户、残疾户、孤寡老人、单亲家庭、孕妇等需要关爱的特殊职工,每人每月发放500元的生活补助,定期组织她们参加工厂里开设的心理辅导班,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生活,增强战胜贫困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 在侯佑林点滴为乡邻的情怀感召下,职工间互帮互助形成了常态,3000余名工人,3000多颗热心,让村里、邻里变得更加和谐,村容村貌有了质的提升。 “扶贫工厂进村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意识有了转变提升,现在小铺子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村民们和谐互助,形成了共建共享的新风尚。”德胜村党总支书记夏文达谈起扶贫工厂建设给村子带来的变化时说道。 对于扶贫工厂的未来,侯佑林已经提早布局。2019年初,工厂培训专职员工114人,正式开启线上销售模式。线下发动职工对接实体店铺,以销售提成的方式扩展实体市场。线上线下齐头并进,为打造专业销售平台和本地特色品牌,推动本地特色刺绣工艺品“走出去”开辟了路子、夯实了基础。 指尖技艺展示精巧绝活,最美绣娘绣出致富天地。 侯佑林这个返乡头雁成功带领千名绣娘,为富村镇乃至全县脱贫摘帽提供了强大助力,为巩固脱贫成果、群众持续增收注入了源头活水。(邓成斌 郭燚 徐文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