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聚焦公益>
五旬教师九年援疆记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9-11-22  责任编辑:信子维

  梁继鲁在上课。资料图片

  在新疆博乐支教9年,儿子结婚,他没有陪在身边张罗,只是趁着国庆假期飞回武汉“赶了个场”;岳父去世时,他也没能见到老人最后一面。

  然而在梁继鲁眼里,这9年恰似博乐特产的枸杞茶,入口苦而生回甘。回忆起已经结束一年的支教,他早已习惯了说“我们新疆”“我们博乐”。

  “我热爱那片土地,从来没有后悔过援疆的决定。”翻开在新疆拍摄的照片,一旁散落着学生们寄来的五颜六色的信件与贺卡,记录着那些让人难以忘怀的往事。

  “最后几年的执教时光,我想发挥余热”

  2009年,华中师大一附中博乐分校建成,是湖北省对口援疆的重点项目。武汉市教育局发出通告,在全省公开招募45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3年为一个周期,赴疆支教。

  听到消息后,武汉市第三中学的物理高级教师梁继鲁立即报了名,但他的援疆计划还未开始,就遭到了亲朋好友的一致反对。

  “你已经是汉阳区的物理学科带头人了,用不着评职称,年纪这么大,为什么非要跑到新疆折腾自己?”梁继鲁的决定让弟弟不解又不满。

  新疆气候干燥,妻子定木珍对身患高血压多年的梁继鲁担心不已。

  在平均年龄40岁左右的报名教师里,52岁的梁继鲁的确有些“另类”。他一有空就去找校长“说情”,“我如果错过这次机会,就再也不能支教新疆了”。他还打电话给区教育局领导,“我不怕困难!最后几年的执教时光,我想去博乐,发挥余热”。

  正巧,有报名教师临时退出,支教名额空缺,在他的软磨硬泡下,最终如愿进入支教名单。

  2009年8月,在乌鲁木齐下飞机之后,梁继鲁和其他40余名教师乘坐4个小时大巴,夜深人静之时,到达500多公里外的博乐。

  白天熟悉校园环境,晚上梁继鲁在教工宿舍里翻阅教案,为正式教学做准备。

  “你们不用担心,我在农村锻炼过两三年,身体棒得很!”临行前,梁继鲁拍着胸脯安抚家人,但不久,他就感受到了大漠戈壁的全方位“杀伤力”。

  第一天上课时,一节课还没上完,梁继鲁就直咳嗽,鼻腔渗血,血压也升高了。自小在洪湖边长大,从来没有经历过大西北如此燥热的气候,头晕目眩,一下课他就瘫坐在椅子上,过了好半天才缓过神。

  此后,梁继鲁每天都会在上课前吃一颗降压药,手边备一只茶杯。上课时杯不离手,时不时抿上一口打湿嘴唇,润润嗓子。他还自制了一款“便携式鼻腔保湿油”——在小玻璃瓶里灌上食用油,每天出门前便倒出几滴,涂在鼻孔两翼。

  干燥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没过多久,冬天就来了。博乐的冬天出了名的冷,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35摄氏度,街道上几乎见不到行人。每天早上离开宿舍楼,梁继鲁都“全副武装”,全身上下裹得严严实实;再挑个风不大的日子去菜市场采购一个星期的食材。那几个月里,梁继鲁不是在学校上课,就是待在寝室备课,离开学校的频率降到一周一次。

  一天,他经过一小段结冰的廊道,一不小心,身体失去平衡,重心左倾,整个人重重地拍在地上。因为身着厚实的棉袄,梁继鲁只觉得上身传来一阵短暂的钝痛,左脚脚踝直接“罢工”,疼得他倒地不起。

  “学生、同事都担心我的身体,劝我回家休息一段时间,但我一节课都不想耽误。”梁继鲁就这样拄着拐杖给孩子们上完了那个冬天的物理课。

  “再难也不能停了孩子们的学,能帮一个算一个”

  2010年,梁继鲁前往“枸杞之乡”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托里乡,家访王俊杰——班上一名学习刻苦但家庭困难的学生。王俊杰的父亲因为中风卧床多年,每天都要和床边摆满的瓶瓶罐罐打交道,隔两三个月还得出远门去医院复查;家里的3个小孩都在上学读书,一家五口的生活开支全靠50多岁的母亲。因为乡里没通路,梁继鲁在县里下了长途客运车后,跟着王俊杰走了好几公里的泥巴路。隔着田野,远远望见他家的土坯房。

  看着梁老师到来,王俊杰的母亲忙停下手里的农活,将桌上的剩菜挪到一边,腾出位置,切开了一个一直没舍得吃的哈密瓜。

  老梁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再难也不能停了孩子们的学,能帮一个算一个”。这次家访,让梁继鲁有了资助困难学生的打算。老梁家里不富裕,每个月还得还3000多元房贷。但每个月的工资发下来,他都会掏出350元给学生。

  担心自己太忙忘了这件事,也怕学生不来领,梁继鲁特意准备了一个小本子,每到月底便提醒自己“打卡”。

  2012年,王俊杰从新疆考入华中农业大学。一年之后,王俊杰的弟弟也来到武汉,成为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国防生。

  王俊杰的母亲把自己的微信名改为“最幸福的人”,每逢节庆,都会给梁继鲁发信息表达感谢。年末时,她还会跑到县里,给梁老师寄去一大袋博州特产枸杞。

  梁继鲁始终认为“那点资助肯定改变不了什么,但学生会明白老师是惦记他的,这对学生是很大的激励”。2018年他从新疆博乐退休时,共援助20余名学生,累计捐款两万多元。

  新疆早已成了“第二故乡”

  在援疆支教的物理课堂上,梁继鲁更是下足了苦功夫、真功夫。

  前往新疆时,正赶上华中师大一附中博乐分校扩招,班里的学生既有维吾尔族的,也有哈萨克族、蒙古族和回族的,梁继鲁浓厚的南方口音让学生们犯难,也让他发愁。“在武汉的时候,学生都听得懂我的话,但在这边可不行。”

  每天晚上回到宿舍,他便抓紧时间练习发音,遇到拿不准的,就找年轻教师帮忙。乡音难改,上课时他有意识放慢语速,讲到重点,就努力用“标准普通话”作进一步解释。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点,梁继鲁尽量把相对枯燥的物理知识讲得深入浅出。学生曹云成清楚地记得,有次上课讲到氢原子发光原理,梁老师把电子比作掉到井里的蓝精灵,要有合适的能量,才能爬出来,还现场给学生哼唱《蓝精灵》主题曲,鸦雀无声的课堂上一下子响起全班同学的欢笑声。

  下班后,梁继鲁从不着急回家,守在办公室里,等着给学生解答疑难。有时为了检查听课效果,他会抽查几名学生,回忆当天的课程内容。对物理学习有畏难情绪的曹云成是梁继鲁课后抽查的重点对象之一。

  2013年,曹云成考进新疆大学物理系,他直言“以前从来没有想过会去读物理”,作此决定,不仅是因为经常接受梁老师的课后辅导,物理成绩有所提升,更是因为高二时选修了他的“物理与实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发现了物理学习的乐趣从而逐渐喜欢上了这门学科。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当时正逢学校搬迁,没有实验器材,更没有物理实验室,实验教学只能纸上谈兵。

  配置实验器材不容易。那时网购尚未兴起,课程需要的大量实验元件,梁继鲁在博乐没有找到。他电话联系武汉三中的老同事们,申请挪用劳技实验室里的闲置器材。

  趁着假期,他飞回武汉,一边收拾“化缘”来的电子设备,一边跑到武汉前进四路电子市场采购半导体元件,然后带着一箱子20多公斤的特殊教具,又赶忙飞回新疆。过安检时,机场安检员一脸警觉,梁继鲁赶紧解释,“我是援疆的物理老师,箱子里都是我给孩子们带的实验器材”。

  2012年,第一批支教队伍的援疆任务即将结束。可在梁继鲁心中,新疆早已是他的“第二故乡”。

  2011年,妻子定木珍意外被车撞,腿部受伤,住进了医院。为了不影响丈夫的支教,她瞒着梁继鲁找来妹妹照顾自己。

  一年之后,病情加剧的定木珍,半月板软骨受损。此时,梁继鲁随援疆队返回武汉,知道此事后内疚不已。“我知道你放不下新疆的孩子们,不用担心我,你就放心去吧。”一头是卧病在床的妻子,一头是“家乡”的孩子们,梁继鲁的心思也正如妻子所说,只好请来专人照顾妻子,带着牵挂加入新一轮援疆队伍,再赴戈壁滩。

  这一次,梁继鲁本打算在3年之后的2015年按时回武汉,和家人团聚,但就在援疆任务即将结束时,他收到了一封来自高二(7)班48名同学的联名挽留信,班长王丽娜还跑到校长办公室找校长说情,请求学校出面让梁老师留下来。

  梁继鲁老泪纵横,感动不已,在家人的支持下又开启了自己的第三轮支教之路。

  熊康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