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双目失明贫困户的脱贫退保申请书 |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9-11-01 责任编辑:信子维 |
在洞铁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树稳办公桌上的文件夹里,存放着两份“特殊”的申请书。其中一份是村民刘修平2018年7月30日提交的脱贫申请书,另一份是刘修平2019年3月28日提交的退出低保申请书。 洞铁村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陆坪镇。1987年寒冬,一次雷管爆炸事故,20岁的刘修平被炸断了双手,右眼失明,左眼经手术后也仅剩0.2的视力。 青春年华之际,双目失明、双手残疾,这样的人生,会走向哪里? 对于这个问题,刘修平给出的答案是:没有双眼,依然能够“看见”,自学法律,以法助人,成为基层调解员;没有双手,同样也能“摸索”,自力更生,创业致富,主动脱贫摘帽,为全村扶贫扶志树立了榜样。 “旁人发烟都绕着我,这使我决定重新活过,好好活” 回忆起32年前的那场事故,刘修平显得很平静。“当时所有人都说我救不活了,只有母亲坚持要救,就这样捡回了半条命。”他回忆说。 那几年,是刘修平人生中的至暗时刻。虽然死里逃生,但丧失了劳动能力,失去了光明,生活不能自理,刘修平的人生没了方向。情绪最低落时,他甚至想过自杀。 突逢变故之后,常伴在刘修平身边的,除了家人的关爱,还有异样的眼光。村民杨再付坦言:“他刚刚出事那段时间,远远看到他的样子,心里还是有点怕的。” 刘修平内心敏感,尽管看不见,依然能感受到别人对自己态度的转变。“一次和大家聚在一起闲聊时,身边人递烟都绕着我,听到打火机的声音才知道他们在抽烟。” 这样的刺激让要强的刘修平燃起了与命运抗争的斗志,也开始体恤家人的付出。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不能一直靠家人挣钱养着我,我要重新活过,好好活。” 1991年,刘修平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村里开了一家小卖部,开始了新的人生。创业不易,尽管只是经营一家小卖部,但对他来说,依然充满了艰辛。 小店出售一些日常用品和粮油副食,进货摆货只能靠侄子帮忙。刘修平每日守在店里,用没有手掌的双手,摸索着为前来光顾的村民递上一件件小商品,而村民们也自觉付钱。 乐观和坚强为刘修平赢来了更多的善意。杨再付说:“他很信任别人,村民来买东西,他不看钱,也不点钱,别人也从没占过他的便宜。” 从1991年经营小卖部开始,刘修平就没有停止过“折腾”,但命运也没有停止“折腾”他。1991年后,刘修平办过林场,开过公话超市,但都不怎么成功。 2000年,一次意外引发的火灾烧毁了刘修平的小卖部,给他造成2万元的经济损失。但刘修平没有认输,第二天一早,他又张罗着进货了。 “大火烧了我的财产,但没烧了我的心。”刘修平说。 “上用法为民排忧,下用理为民解难” 初中毕业的刘修平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读书人,加之他能说会道,村民间有了什么纠纷,都喜欢请他出面评理,急公好义、古道热肠的刘修平乐在其中。 一次处理纠纷时,一位法官告诉他:“你的意见虽然合情合理,但并不合法。”这样的评价,让刘修平无法接受。和“发烟事件”一样,外界的刺激让他萌生了自学法律的想法。 想法有了,但如何学却成了刘修平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一次收听广播时,他知道了四川一位双手残疾的人自学法律的事迹,这给了他信心和方向。 1993年,刘修平买来3本法律方面的书籍,凭借左眼仅剩0.2的视力,在微弱的光明里,用放大镜艰难地学起了法律。 在村里,各类纠纷闹上法庭,都面临聘请律师,但高昂的律师费往往令村民望而却步。面对乡亲们的困难,刘修平毅然做起了公民代理,走上法庭,为村民排忧解难。 1995年,刘修平第一次作为代理人出庭。虽然提前做了准备,但在法庭上,他却碰壁了,“想好的话说不出来”。刘修平很快找到了原因所在:“不是因为胆子小,而是法律基础不好。” 有了第一次的不顺,刘修平决定汲取教训,把法律知识基础打牢。但不幸的是,1996年,刘修平伤情恶化。这一次,他左眼仅剩0.2的视力也消失了,他的世界完全陷入了黑暗。 刘修平不想放弃,他转而向亲友求助,请他们将书上的内容一条一条念出来,录进录音机,然后再反复听,反复记。 凭借过人的意志练就的记忆力,刘修平逐渐掌握了法律常识。再为他人调解纠纷时,其他人也不再说他“合情合理不合法”了。 1996年,刘修平代理的一桩离婚案胜诉,这让他记忆犹新。“当时我戴个墨镜站在法庭上,别人都不相信我一个残疾人能给人打官司,但最后我赢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刘修平仍然激动如初。 如今,距刘修平第一次走上法庭已经24年了。在过去的20多年间,他为当地乡邻化解了不少纠纷,和睦了邻里关系。但他从不主动索要代理费用,每次官司结束后,当地村民都会给他一笔辛苦费,多少不一。“给多给少无所谓,能发挥专长帮到人就可以。”刘修平说。 2019年4月,获悉刘修平的事迹后,福泉市政协协调市司法局将刘修平聘为了洞铁村的基层调解员,福泉市残联还为他配置了一台语音电脑,方便开展工作。 如今,刘修平在自己小卖部的旁边修起了一座排忧亭。排忧亭的外墙上挂着一副对联,上面写着:“上用法为民排忧,下用理为民解难”。 “跟党走,感党恩,树榜样,助乡邻” 感念于自己困难时亲友的帮助,刘修平多年来也一直尽己所能,回馈身边的人。 杨再付评价说:“他这人很仗义疏财,你有需要时,他自己有一千也会给你八百。” 在农村,红白喜事宴请乡邻,往往没有专门的团队操持。双目失明的刘修平却能从中看到商机。 2009年,刘修平带头成立三组“万帮”服务队,专门帮助村民操持各类红白喜事。“一组能带动5人就业,三组最少能带动15人就业。”刘修平说,带领更多的乡亲创业致富是他的目标。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刘修平接触到了更多的扶贫干部,也得到了更多的帮助,他的思想也渐渐发生了变化。 2018年7月,刘修平主动向村委会提交了退出精准扶贫户的申请。“他们的脱贫任务很艰巨,我想帮帮他们,给全村作一个榜样,我都能脱贫,其他人也应该努力脱贫。” 2019年3月,刘修平又主动申请退出了低保。 “他身患残疾,家里也没有儿女,按理说是可以享受政策的。”李树稳说,“但他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户和低保户,让我们很感动,对我们开展村民的思想教育工作也有很大帮助。” “跟党走,感党恩,我虽然残疾了,但能够为人民服务,为百姓化解民事纠纷,是我最大的愿望。”刘修平的语速不快,却流露出一种坚定。(记者 杨欣 郑明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