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人民公仆>
让夜间博物馆成为城市的“心灵港湾”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9-08-14  责任编辑:信子维

  夜间开放的孙中山大元帅府 本报记者 王忠耀摄/光明图片

  在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恤孤院路3号,一座红色墙砖堆砌成的古朴建筑映衬于四季常青的苗木中,十分庄重。这里就是承载着厚重革命历史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8月1日起,作为广州市实行夜间开放的11家博物馆之一,纪念馆前亮起的灯光,为夏日的广州市民们标记了一个“学习消暑”的好去处。

  “夜广州”再添新景观

  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记者遇到了来广州洽谈生意的孟加拉国商人吉汗和他的父亲。“刚刚逛完附近的市场已经晚上6点多了,路过这里时发现还开着,当时就跟父亲进来了。”吉汗告诉记者,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金缕玉衣,对于中华文化的悠久和深厚自己早有耳闻,这次有了最直观的认识。

  记者从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了解到,从8月1日开始,每逢周五、周六、周日或重要时间节点、重大传统节日,位于广州市中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广州起义纪念馆、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广州博物馆(镇海楼)、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南越王宫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8家博物馆(纪念馆),都将延长开放至21时。而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辛亥革命纪念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等3家博物馆,由于交通、灯光等原因,则会延时至每天18时30分闭馆。

  作为首批参与夜间开放的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以其本身自带的神秘色彩,吸引不少游客。该馆馆长吴凌云上阵开讲夜游第一讲《帝国视野下的南越国》,工作人员透露,30个讲座名额一放上网便瞬间秒光。而在首批11家博物馆夜间开放之际,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还设计并推出了“夜游广州”红色传承之旅、“夜游广州”千年古迹之旅等6条“夜游广州”精品旅游线路。“目前已经有旅行社开始承接游客报名参团了,相信这些线路能帮助游客更好感知广州本土文化和生活方式。”从事导游工作的梁颖欣说。

  全力保障夜间游览

  “夜间游览一定是安全第一,因为夜间没有自然光线,在保证夜间开放空间的同时,临时加装了照明装置,平整了道路,发动党员同志有针对性地增加了夜间巡馆人数。”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副馆长林冠男说。

  除了最关键的文物安全,博物馆开放所产生的水电、空调、人工等成本,都需要做综合的考量。记者了解到,广州市要求试点夜间开放的各文博单位及时上报游客参观情况,以便进行动态的评估监测。

  “除了白天的工作压力,我们还要负责文创、教育、推广,还有扶持指导民办博物馆等工作。观众夜游博物馆的需求是存在的,相关的兴趣和习惯也可以进行培养,博物馆方面能够尽微薄之力给观众带来艺术享受,也是很值得的。”林冠男表示。

  “夜间开放期间,各博物馆提供基本与白天一致的服务,如参观、讲解,并将适时组织和推出适合夜间开展的文化艺术活动。观众可通过提前预约和现场接待相结合的方式入馆参观、游览。为保证文物安全和古建筑安全,部分博物馆将根据文物保护的要求限制参观人数、限定开放区域。”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博物馆处处长吴志刚向记者介绍。

  夜间开放还需行稳致远

  记者了解到,巴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世界知名文博院馆,都有相应的夜间开放时间安排。国内近年来也有诸多博物馆以不同形式尝试过夜间开放,但效果却不尽相同。

  早在2013年,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就曾进行过一场为时7天的夜间开放试验。“夜间开放不必急着先把门打开,应该先着手打造对观众有吸引力的公众服务项目和互动体验活动,精准对接市民的夜生活文化休闲需求。”馆长沈浩表示,博物馆夜间开放必然会增加人力、水电、演出等运营成本,如果没有经费支持或固定的观众群支撑,很难长期维持下去。

  林冠男告诉记者,当前国内博物馆的夜间开放,主要是以“博物馆奇妙夜”等各类特色活动的形式,或是由于一些特展的火爆而延展开放时长。

  无论是此前上海市落实《关于进一步优化供给促进消费增长的实施方案》,推出的7月至9月期间14家博物馆夜间开放试点,还是本次广州市的相关探索,都被两地寄予了以“文化深度”为夜间经济发展打开新突破口的厚望。

  “一方面要进行艺术普及、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要应对大众日益增长且更加细化的文化需求,提升夜间开放讲解服务要求。期待从两地试点到推广普及,让博物馆的夜间开放常态化、制度化,彰显文化大都市应有的风范。”广东省社科院副研究员郭军如是说。(记者王忠耀)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