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美丽中国>
贵州:村里来了大学生文艺志愿者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9-07-26  责任编辑:楚丹

  暑假期间,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开展如火如荼。全国各高校团组织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原则,组织带领青年学生利用暑期下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激发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奋发图强。

  暑期来临,大学生“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在黔中大地开启,大学生们纷纷深入农村基层,开展社会调查与服务活动。7月11日至18日,施秉县城关镇平宁小学迎来了由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32名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筑梦之旅·助力携手平宁”社会实践服务队。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社会实践服务队与施秉县平宁小学学生合影。图片来源: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 

  一台演出 启迪心灵之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7月18日下午,氵舞水河畔平宁小学传来声声沁人心脾的《明日歌》吟唱,飘荡在施秉县平宁社区……这场由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社会实践服务队青年志愿者组织平宁小学学生表演的“七彩假期欢乐多·暖心平宁童年梦”文艺汇演,为施秉35℃的高温注入了一丝清凉。

  舞台上,孩子们时而悠远绵长地吟唱着《但愿人长久》《念奴娇》《少先队队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歌曲,时而跳着热情洋溢、活泼阳光的舞蹈《卡路里》,台下的家长们看着孩子们的精彩演出,有的开心得合不拢嘴,有的感动得热泪盈眶。

  由志愿者马灿、吴银银等演绎的古典舞《礼仪之邦》,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她们身着飘逸俊美的汉服,梳着传统发髻,在声韵古朴的音乐中翩翩起舞,广袖起落间,尽显古典音韵之美。

  精彩的演出,让参加暑期支教培训课的学生和家长,以及平宁社区群众组成的130余人的观众团,观看得津津有味。演出的每一个节目,都是由大学生志愿者到来后开始排练的。

  7月16日晚10:30,记者结束一个采访返回志愿者入住的宿舍,依稀听到从操场上传来的音乐声,记者前去一探究竟。

  在皎洁月光的辉映下,操场上,马灿、吴银银正在练习古典舞《礼仪之邦》,从来没有舞蹈功底的她们学起来虽然吃力,但却十分认真。马灿告诉记者,她们白天要给孩子们上课,只有晚上利用空余时间学习舞蹈。在她们看来,《礼仪之邦》这个节目很有代表意义,符合文学院传递传统文化之美的特色。

  操场的另一头,1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正在紧急排练着合唱歌曲《我爱你中国》;教室里,任冲冲、吴亮银也在一遍遍地排练演出小品。此刻,时针已指向深夜零点,在老师的催促下,年轻人们才结束排练回到宿舍就寝。

  一堂课程 埋下艺术种子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带队老师李国珍介绍,从7月11日来到平宁小学,大学生们每天晚上都要完成排练、备课、写实践报告、做新闻报道等工作,才回去休息。

  7月17日早上5时,顺着平宁小学旁的山麓望去,缭绕的雾气透着晨光,昭示着美好一天的开始。大学生志愿者们陆续起床梳洗,准备一天的工作。6时许,平宁小学门口聚集了10多名前来上课的学生,当看到记者向他们走来,迫不及待地让记者开门,见记者没有钥匙,纷纷高喊着志愿者老师的名字,期盼着早点见到老师,开启一天的欢乐时光。

  “三下乡”期间,志愿者们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特色与当地实际,秉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校园文化底蕴”的初心,为平宁小学的孩子们开设了兼具实用性及趣味性的特色课程。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上午9时,孩子们在课堂上唱起了《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是由志愿者彭欢精心设计的一堂音乐课,她希望通过音乐的方式,在学生心中“种”下祖国的形象。

  志愿者何懿、任冲冲的书法课,生动地讲述了《汉字的起源》,从有趣的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的演变,他们用故事穿插其中,让小朋友们感到既新鲜又有趣,学习起来快乐十分。何懿、任冲冲向孩子们仔细地讲述一笔一画的写法,教授他们写下“平宁”二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志愿者郑传丽教授学生们用“经典咏流传”形式吟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声音清雅,响彻校园。郑传丽告诉记者,尽管“三下乡”时间短暂,所学课程有限,但志愿者们通过艺术的形式设计课程,一定会在孩子们心中埋下艺术的种子。对郑传丽来说,“三下乡”活动为孩子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为自己未来走向教学岗位积累了经验,“学会了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收获满满。”

  一路陪伴 传递温暖希望

  大学生志愿者每天都能陪伴学习、玩乐,带来欢乐和惊喜,对于平宁社区的小朋友来说,短短几天的时光,他们一分钟都不愿意怠慢。

  7月17日上午11时,志愿者们悄悄地在学校食堂准备一场集体生日会,为肖延、李佳俊以及参加此次暑期“三下乡”支教培训的70余名儿童送去生日的祝福。

  到了中午放学,大学生志愿者们按照拟定好的线路送学生们回家。短则几十米,长则几公里的路上,他们和小朋友们聊梦想、谈生活,彼此成为朋友。小朋友们总会开心地说,长大了,他们也要像志愿者哥哥姐姐们那样考上大学。

  送小朋友们回家的同时,志愿者们还要完成家庭调研工作。几天来,他们在笔记本上记录了留守儿童邰祎祎的生活情况,写下了吴安琪想当歌手的愿望等。

  7月17日中午12时,记者跟随董朝县一行,步行近两公里送吴安琪回家。一路上,董朝县拉着吴安琪的小手走在队伍最前方。吴安琪告诉董朝县许多“小秘密”,谈起了自己喜欢的歌曲、菜品和对未来的梦想。在吴安琪幼小的心里,仿佛董朝县这个大哥哥就是自己的亲人。

  “来施秉县平宁小学参加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让我倍感珍惜。”董朝县说,乡村的孩子需要关爱,能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希望和温暖,让此行更加充满意义。

  每天下午放学后,成为了志愿者陪伴小朋友们的欢乐时光,操场上随处可见志愿者陪伴小朋友踢足球、打篮球、打乒乓球、跳绳的身影,美丽的晚霞映衬着欢笑声,美丽的画卷在快乐的时光中徐徐打开,志愿者感到这次传递希望之行,格外温暖。

  让希望在乡村蔓延

  “‘三下乡’志愿服务,是通过实践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带队老师,李国珍认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三下乡”实践,一是围绕大学生志愿者所学的专业特色展开,指导大学生将在校所学的书法、文学经典等课程融入进来,在教学实践中检验课堂的学习效果;二是围绕实践服务对象开展工作,设置趣味性强的课程,引导学生诵读、吟唱国学经典,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党员带头、团结协作、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精益求精,这些品质,在大学生志愿者的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李国珍说,为给孩子们上好每一堂课,志愿者们经常进行头脑风暴,熬夜绘制孩子们喜欢的机器猫、皮卡丘等卡通人物,将它们作为奖品送给孩子们,鼓励孩子们积极上进、持续努力。

  “对于孩子,我觉得我们的志愿服务,更多的是一种陪伴,陪孩子们一起开心地度过一个短暂的假期。”李国珍说,童年时光是最美好的,最值得怀念的,他们和志愿者在一起上课的琅琅读书声,天真无邪的笑容,放肆开怀的大笑,都让人非常感动。

  “时光飞快,‘三下乡’活动共8天。在这8天里,让人感受颇深,总结为一句话,就是累并幸福着。”孩子仅一岁半的带队老师刘娟,只能带着孩子参与到“三下乡”志愿者工作的具体服务中。在她看来,志愿服务需要支教、宣传、调研、做饭,这些具体的事情尽管很琐碎,却因为有意义、有价值,而让人感到快乐。

  “一步一脚印,希望我们的足迹可以遍布乡村的每个角落,让希望在乡村中蔓延。”刘娟说,“三下乡”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锻炼,在活动中同学们发挥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精神,培养了强烈的团队意识。在无私奉献知识和爱的过程中,让大学生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实现了自我价值。对小朋友来说,他们学到了许多课堂上没有的知识,感受到了大学的美好,从而心生向往,有了学习的动力。

  “通过‘三下乡’实践活动,能深切感受到教师对于小孩的重要性。”作为本次“三下乡”服务队的队长,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官粟民收获满满。在他看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名有理想有信念的教师,就应该关爱小朋友,给他们希望,给他们梦想,通过自己的行为,给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理想、目标,让他们朝着目标去努力奋斗。

  官粟民说,“三下乡”的过程虽然艰苦,需要早起、需要打扫整个校园卫生,但可以让小朋友们感受世界的美好,感受生活充满希望,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

  “青年志愿者丰富的知识文化、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精神面貌,为乡村小学的儿童教育、乡村振兴事业在文化上注入了磅礴的青春力量。”夏莎莎说。

  暑期“三下乡” 实践大课堂

  暑期来临,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三下乡”活动开启,数以万计的大学生走进乡村调研、支教,成为夏日里一道清凉的风景线。

  7月13日,贵州大学科技学院开展暑期“科院情·励志行·中国梦”暑期社会实践走进遵义市沿河小学;7月15日,贵州省农业职业学院举行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7月17日,凯里学院“青春向党,助力脱贫攻坚”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走进黄平县重安镇;7月18日,贵州民族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举行启动仪式,577名志愿者投身“三下乡”实践活动中……

  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短则数日多则月余的暑期“三下乡”活动,意义何在?

  从1997年起,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迄今,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已经开展22年。全国各高校团组织坚持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组织带领青年学生利用暑期下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激发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奋发图强。

  在参与实践中,受教育接触社会、认识国情,青年大学生们以实际行动投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队列中,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践中,青年大学生走进乡村,或是走进贫困家庭做深入调研,了解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利用所学知识助力脱贫攻坚;或是走进学校开展文艺教育实践活动,为农村青少年儿童送去精彩的美术课、生动的音乐课,以及各种文体活动。

  “三下乡”面向的是农村,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实践,去知晓乡情、民情、国情,深刻认知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把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检验大学生所学,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那些知识才更生动、更丰富,从而激发大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促进大学生在不断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专业知识勇于创新、善于发现、不断创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深入基层、接触社会、认识国情,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孙朝应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感慨良多,他在日记中写道:“今日开展戏剧大赛,在负责戏剧教学的4位志愿者王梦薇、杨孝婷、王芳和伍仕秀全程指导下,孩子们在戏剧大赛中演绎出别具一格的《沉睡魔咒》《爱丽丝梦游仙境》《疯狂动物城》《寻梦环游记》等经典英语剧目。在志愿者的故事绘画教学下,孩子们收获的不只是语言知识的积累,更是团队合作的精神。”

  乡村学校需要更多的“三下乡”活动,乡村孩子需要更多的心灵浇灌和滋润,如同孙朝应所说:“一笔一画,是孩子们干净眼眸里的世界;一涂一抹,稚嫩的线条也有别样的风景。”持之以恒的浸润,带来的是乡村天空的湛蓝,是孩子们对未来的渴望和憧憬,是大学生家国意识一点一滴的夯实。(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 记者 赵相康 实习生 罗茜尹)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