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公益访谈>
天然多元素矿物肥涵养土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9-07-25  责任编辑:楚丹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及指标体系,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农药施用量的增减成为评价体系中的一项指标。这标志着,今后各地化肥用量的增减会影响省级党政负责人的年度评价和五年政绩考核结果。化肥和农药在过去,曾为我国粮食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人们已经意识到其中的不妥之处。化肥大量、长期、过度使用造成化肥效益递减、土壤肥力减退。同时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带来作物抗性降低,危及粮食数量、质量安全,引发生态环境污染等诸多负面影响。农民在耕种过程中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生产绿色、健康有机产品也是其中重要一环。所以化肥减量增效必须全民重视立即行动。

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有一位地道的农民陈永年,最大的愿望就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其味道,解决长期施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问题。陈永年是个爱钻研的人,是个科技迷,15年前的一天,陈永年到鲁山县尧山风景区游玩,途中发现一种不知名的黑石头对树木生长特别有利。陈永年采回大量的“石头”自己试验,同时还把这些“肥料”送给乡邻免费试用,用过此“肥料”的乡邻也是赞不绝口,尤其是烟叶,用过之后不仅增产,还不易碎,颜色也特别好。为进一步弄清这些“石头”对农作物的影响,陈永年于2005年10月先后两次将施过该“肥料”的玉米、花生和烟叶拿到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以及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进行检测,发现这些玉米、花生的营养含量居然是同类型农作物的数倍,烟叶不仅内含多种营养成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也大大减少。2006年春,在陈永年的不懈努力下,平顶山市润森天然多元素矿物肥有限公司在鲁山县成立,陈永年用自己的名字作商标,为该肥起名“永丰年”天然多元素矿物肥。

有研究表明:我国耕地面积占全球耕地面积的8%左右,但是我们养活了全球超过21%的人,这是我们的成就,但是我们这不到10%的耕地,却耗掉全球化肥总量的三分之一,接近35%,前两年32%~33%。而且,我国农作物生产中的氮肥利用率和生产效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分作物、分地区来统计,玉米小麦氮肥的利用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几,发达国家的氮肥利用率可以超过50%,接近60%。持续几十年的农业生产模式下,酸化、板结、盐碱化、重金属污染、化肥农药污染、肥力减退、矿物质元素和有机质贫缺等,已成为我国土壤的普遍现象。土壤面临自身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农业生产能力也会变得低下。目前政府提出化肥、农药用量零增长行动,一方面是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提高耕地质量的考虑。怎样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化肥农药的零增长?这就需要新技术的支持。

平顶山市润森天然多元素矿物肥有限公司是主要研制生产“永丰年”牌钙镁磷钾肥和天然多元素矿物肥。2011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年会金奖,陈永年研制的矿物肥荣获第41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公司生产的“永丰年”牌钙镁磷钾肥在执行HG2598-94标准的同时加入天然多元素矿物肥。天然多元素矿物肥是公司董事长陈永年和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研究院火成岩室主任吴才来共同研制发明的,专利证号:200610072240.8。该肥广泛适用于各种农作物,具有使农作物根系发达、抗旱、抗涝、抗倒伏、抗重茬、抗病虫害、疏松土壤的作用。施用该肥的农作物不但产量能提高10-20%,而且外观好看、品质营养丰富。

矿物肥广泛适用各种土质以及粮食、果树、蔬菜及经济作物,可做底肥,追肥,和叶面喷施,经检测表明该药肥含有十五种防治病虫矿物肥元素及果树所需矿物肥多种营养元素和稀土元素外,还含有镧系元素。如果施入矿物肥,正好补充作物所需的钙、镁、硫中量元素以及硼、锌、铜、铁、钼、锰等微量元素。加之矿物肥里面含有众多的有益元素、细胞复活素等养分,可以很快降解因过量施肥而产生的肥害,并使之转化为有效肥力。长期使用矿物肥可以涵养土地,培肥地力,使作物健康生长,产量大幅增长,品质大为改观,经济效益也随之提高,从而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是考核各地区党政负责人政绩的重要指标,考核结果将作为各省、区、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国家层面的减施政策导向已经明确,各地落实化肥农药减施政策的主动性会加强。国家已经恢复化肥的普通商品属性,补贴化肥生产改为补贴农民和农业生产,同时推广绿色高效的有机肥料产品和施肥技术。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又取消和降低了主要化肥品种的出口关税。中央这次将化肥用量纳入绿色发展评价指标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对中国农用化肥进一步减量增效和改善生态环境都有重要意义。同时这又是推动新型生态有机肥料发展的一重大举措!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