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公益品牌>
由点到面,吉利打造公益“经营体”模式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9-06-04  责任编辑:信子维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说:“一个没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最终总是会被市场无情抛弃,这样的企业是不可能实现永续经营的。”

 

  2016年,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示精神,切实执行全国工商联“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李书福亲自挂帅并启动“吉时雨”精准扶贫项目

 

  该项目紧紧围绕建档立卡户,以“集团牵头、基地主办、伙伴协同、全员参与”的扶贫工作机制,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农业扶贫”等举措,计划用3至5年的时间,精准帮扶贫困家庭。秉承“吉利的生产基地建设到哪里,就要把精准扶贫开展到哪里”的指导思想,吉利“吉时雨”精准扶贫已在全国9省17地区稳步推进。

 

  自项目启动以来,吉利已投入3.5亿元帮扶建档立卡户25,213人次。2018年,吉利共投入资金2.75亿元,帮扶建档立卡户8,933户15,881人,解决就业1,579人,在20县39村开展农业项目25个。

 

  产业扶贫,积极助力脱贫攻坚



  在杭州市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统一指导下,吉利对口帮扶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茶产业项目。项目落户雷山县望丰乡三角田村,投入2,000万元,流转茶园2,000多亩,新建茶叶精深加工厂房及配套设备,实现“当地采摘、当地加工”,项目惠及当地17个村1,700多户贫困户。

 

  在经营上,吉利在雷山茶扶贫项目中引入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派副总级人员长期驻点,即管好资金又培养当地人才;在技术上,聘请专家制定标准、提供技术培训服务;在调动农户积极性上,针对农户均采用土地“空流转”模式;在市场上,建立“产业+商业”模式,借助浙茶旗下著名品牌,拓展雷山茶销售渠道,延伸茶产业链。

 

  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



  2018年,吉利投入近1.1亿元,在贵阳和湘潭两地建设“吉时雨”精准扶贫技能培训中心,探索教育扶贫和就业扶贫相结合的精准扶贫模式。

 

  吉利还整合集团旗下5所院校,对精准扶贫地区、对全国建档立卡户的学生开放,给予建档立卡户学生学费、住宿费全免,报销往返路费并提供生活补助等优惠政策,学生完成学业后根据本人志愿招聘进入吉利工作。2018年,吉利旗下五所院校新招建档立卡户学生887人,补助资金将达到1,400万元。截止到目前,吉利院校共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1,134人,累计补助金额达2,000余万元。

 

  2018年,吉利在扶贫地区与当地45所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合作,开设101个“吉利成才班”,面向就业招收建档立卡户学生892人,并投入1,168万元用于教学设备采购、师资培养及教学方案的提升,既帮扶合作院校,又让建档立卡户学生直接受益。同时,项目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通“吉时学”在线学习课程,使“吉利成才班”的学生与吉利院校的学生共享师资,同时也可在线得到吉利控股集团内训师的专业指导。

 

  就业扶贫,盘活农村劳动力资源



  吉利要求整车厂及配套厂商在招聘蓝领工人时,同等条件下优先招录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员,在招录绿化、保洁、食堂等后勤保障人员时,优先招聘贫困家庭人员,力争建档立卡户占当年新入职员工比例达到10%。同时,积极动员配套厂商共同参与就业扶贫。2018年,共帮助建档立卡户近1,200人实现就业。

 

  吉利在各地的农业扶贫项目中,都要优先招聘当地建档立卡户,2018年共解决近300位建档立卡户实现就门口就业,当年发放工资170余万元。

 

  通过各种手段,吉利亿累计帮扶建档立卡户4,000余人实现就业。

 

  农业扶贫,让贫困户生活幸福更有尊严



  吉利因地制宜通过扶持特色农业项目,累计投入4,150万元,积极推进“万企帮万村”定点帮扶工作。2018年,针对重点帮扶村实际情况,在全国20县39村开展农业项目25个,投入资金3,200余万元,项目将帮扶建档立卡户3,024户9,972人,惠及村民10,653户37,024人。

 

  消费扶贫,让扶贫更有温度



  2018年起,吉利集团要求全年员工福利总额的50%必须用以采购贫困村农产品。目前,吉利全年责任采购金额达2,240余万元,总采购金额已超过4,000万元。

 

  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农业扶贫、消费扶贫,吉利实现对当地经济的全方位带动,在因地制宜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