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公益援助>
腾讯公益“UP计划”发布 助力公益机构期待分享共建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9-04-16  责任编辑:楚丹



■本报记者张明敏

4月10日,2019年腾讯公益伙伴分享会在北京举行。

当天,腾讯公益与来自全国各地数十家公募慈善组织,共同发布“腾讯公益共创2.0之UP计划”,宣布从伙伴成长、持续发展、能力共享三个方向,通过包含工具、流量、培训和资金激励在内的三大能力、五大场景,推动整个公益生态的全面能力进阶。

4月4日,民政部发布了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2018年度考核情况。以腾讯公益平台为代表的20家指定平台,共为全国1400余家公募慈善组织发布募捐信息2.1万条,网民点击、关注和参与超过84.6亿人次,募集善款总额超过31.7亿元,同比2017年增长26.8%,指尖公益成为新的潮流。

让公众基于认同去行动

两年前,由腾讯公益、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和WABC无障碍艺途公益机构联合推出的线上线下互动公益项目“小朋友画廊”,成为2017年99公益日的预热活动之一。

截至2017年8月29日14:30,该活动募集到超过1500万元善款,共有580多万人参与募捐,被称为公益圈“爆款”。

在现今社会,商业创新不断涌现,形式愈发丰富。但在公益领域,创新显得并不那么连贯,在“小朋友画廊”之后,大众再难看见一个可持续的内容,大多公益项目仅呈现较为单一的场景,这也成了腾讯公益推出“UP计划”的原因。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孙懿表示,如果公益机构不会拆解路径,腾讯将帮其拆解,在路径上帮助配工具、配流量,这样的尝试虽显个性化,但却十分有序。

在“UP计划”中,在基于参与方行动的前提上,平台和公益机构之间有统一的语言进行沟通,有统一的路径进行实践,进行统一的反思,并不断汇聚各方力量,让其不断成长,从而增加“爆款”产生的可能性。

孙懿表示:“我们期待不仅是对于像‘小朋友画廊’这样的爆款,更期待的是更多用户可以用他喜欢的方式、他喜欢的场景去跟公益做互动,跟公益做交互。‘小朋友画廊’的成功在于用户喜欢而不是同情,在于用户对于公益不再抱着施舍的情绪,而是基于对公益本身的认同,从而一起行动。”

公益“爆款”应该是去描绘一个美好的、可持续的公益场景,让很多人因为喜欢而参与,让行动和情绪表现积极。

助力公益机构  期待分享共建

公益机构与商业机构不同,天生具有使命感,其愿景是解决社会问题,但社会问题很大,很难通过单一机构去解决。而公益机构原生基因里就有共建基因,但共建的场域是以共赢为目的,“让大家可以同时优秀,这是公益的特定场域”。

以腾讯公益平台上的助学项目来说,孙懿举例,大部分公益机构都是区域性的。“如果东、西两个地方都存在同一类型的助学机构,是可以通过共建来降低技术门槛,使其共同成长的,只需要将两者圈在一个沟通体里即可。此时,两个地方的机构完全可以互相借鉴彼此的优秀方法成长,从而规避对方机构所遇到的风险,避免对方机构走过的坑,让另一方能成长更快。”

“第一,公益机构基本上都是一定规模化,没有像商业那样具有垄断性;第二,公益机构愿景除了自身行动优秀外,本身也承担更多的责任,应该向行业分享。过去,公益组织分享成本较高,有心分享但无平台,我们现在搭建平台,降低门槛就为公益组织分享降低成本,这也原来来自公益组织的初心。”孙懿说。

“五大激励”场景  助力伙伴能力进阶

“UP计划”将提供多元激励场景,助力组织探索个性化成长路径——相比过去两年激励计划的不同,“UP计划”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为伙伴提供了五个激励场景,包括“爱心用户场景”“企业公益场景”“团队公益场景”“线下公益场景”和“公益传播传播”,只要通过实际的参与效果便可以获得对应激励。无论是处于行业顶尖的国民级慈善组织,还是尚在初创期的草根机构,都能自主选择不同的激励计划,收获符合自身成长目标的价值。

“UP计划”提供高效的资源包,助力组织自身互联网公益能力的进阶与长远发展——资源包计划将开放超百亿级的曝光资源、千场互联网公益培训、百家媒体资源贡献、超20款线上公益产品工具以及资金激励给予优秀慈善组织。慈善组织更是可以实实在在的根据自身发展阶段,任意选择流量、资金或培训等多个的激励包。

“UP计划”提供开放共建的平台,助力组织与平台、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能力共享——腾讯公益将深入产品共建,开放部分名额给公益伙伴,通过深度调研伙伴需求形成机制、产品经理零距离、一对一沟通等形式,鼓励共同创造与分享价值成果。此外,为更好提升组织的筹款效率和效果,产品将推出“子母项”、信息化管理平台等服务,帮助组织将从前端的发起流程,再到后端的管理全面升级。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