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美丽中国>
推动非遗扶贫 湘西建起就业工坊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9-04-16  责任编辑:信子维

        记者  张  玲

  在“精准扶贫”思想的首倡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绣、土家织锦、苗族银饰锻造等生产和市场基础较好的传统工艺资源十分丰富。为充分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的助推作用,该州以全国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花垣县为重点,努力将丰富的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于今年2月18日,在全州挂牌成立了首批10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我们的首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重点依托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设立在非遗扶贫工作基础较好的企业和合作社。”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高振翼说,“这些企业和合作社本身就有产品、有市场,且多数都吸纳了大批贫困人口就业,挂牌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后,我们将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帮助其就业人员,尤其是贫困人口增加收入。”

  根据要求,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就业人员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要达到30%以上。据统计,目前全州10个工坊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共有229人。

  成立于2014年的保靖县比耳本顺竹艺专业合作社成为湘西州首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之一。据该合作社副理事长姚元飞介绍,合作社的30多位就业人员中,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员有11人,目前他们的月平均工资可达2000元左右。“通过参加相关的展览和比赛,目前我们的产品市场销售情况蛮好,曾有德国、英国和我国香港的客商主动联系我们下订单。作为省级非遗项目,我们的竹艺加工是纯手工技艺,对人员技艺水平要求较高,所以培训更多的人才,尤其是年轻人十分关键。”姚元飞说。

  工坊的这一需求恰恰是文化旅游部门下一步的工作重点。高振翼介绍,今年,湘西计划面向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展两期公益培训,涉及苗绣、苗族服饰、土家织锦和蜡染等非遗项目,每期培训六七十人。培训将侧重两个方面,一方面讲解湘西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则是着力提高工艺水平。对各工坊自主开展的技能培训活动,该州文化旅游部门还将给予适当补助。

  除公益培训外,该州还将针对工坊的业务需要灵活开展“订单式培训”。最近,湘西的另一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湘西山谷居民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接到了价值170万元的苗绣订单,需要七八百位绣娘参与完成。在湘西州文化旅游广电局的协调组织下,全州苗绣类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全体总动员,组织所有在职绣娘和联系的合作社齐参与,由山谷居民组织技术人员根据订单需求开展短期培训,以顺利完成订单。

  湘西山谷居民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非遗研发设计的企业。据公司董事长林杰介绍,公司70多位员工绝大多数是高素质人才,其中设计研发团队就有20多人。“我们每年设计研发的非遗新产品在100款以上,其中90%的新设计最终上市,有4个直营店和13个加盟店,去年的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主要业务是为文化旅游景区和文博场馆生产文创产品。”林杰说。

  山谷居民的产品生产主要依托其长期合作的5家合作社,去年,该企业交付合作社完成的产品订单就达7万件。“这5家合作社中包括我们公司建在古丈县的扶贫车间,所谓‘扶贫车间’,我们要求其就业人员要优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且我们会对扶贫车间给予更多的订单倾斜,让参与其中的贫困人口有更多收入。”林杰说,“成为湘西首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我们将更好地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计划年内在贫困人口集中的村再开办至少5个扶贫车间,帮扶至少100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最近几天,在湘西非遗馆内新建的大师工作室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最后装修。这个大师工作室集合了25位大师、15个非遗项目,主要用于湘西非遗产品的展示展销,将于今年“五一”前正式开馆。“我们搭建这一平台也是为了扩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销售渠道,因为很多大师本身就是工坊的牵头人,通过提升大师的品牌影响力将有效带动相关工坊的产品销售。”高振翼说。

  据了解,下一步,湘西还将通过与高校和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吸纳更多力量共同提升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设计水准,帮助工坊设计出更多反映湘西特色的文化产品。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