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公益模范>
刘召强:热心公益逢灾必捐赠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9-04-12  责任编辑:楚丹


□ 本报记者 石如宽


本报通讯员 丁 波



4月3日,寿光市羊口镇清河社区五居委,住在建设路上的刘召强拿出一个大信封,里面全是他捐赠的票据或者感谢信。1998年8月24日,刘召强为部分洪灾地区捐赠10床棉被、10个脸盆,民政部发来感谢信,并附有收据。2003年5月,为防治非典型性肺炎,刘召强捐款400元,卫生部发来感谢信。2008年5月23日,刘召强与妻子李海燕奔赴地震灾区绵阳,捐赠4.5吨消毒液。绵阳市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开具的药械收货单,刘召强也保存着。1996年6月20日,为辽宁希望工程捐赠10元钱,他获得捐赠证书。


“证书、感谢信有很多,有些我弄丢了。”刘召强说。“我这是头一次看到这些证书,他以前没有提起过。”李海燕说。



“儿子做事不吱声,但我们知道他做得是好事,一家人都支持他。”刘召强的母亲刘文爱说。



1996年6月为希望工程捐赠10元钱时,刘召强正在临朐三中读高中。父母每周给5元钱的零花钱,他全部节省下来。从杂志上找到辽宁希望工程的地址,就捐了钱。这是刘召强的第一笔捐款,从此开启捐赠之路。“能帮助他人,我觉得很快乐。当时老师教育我们学习雷锋精神,这种精神深深影响了我。”刘召强说。



刘文爱记得,儿子上学时吃馒头就咸菜,从没有主动向家里要过钱。



1997年,20周岁的刘召强去北京做了保安。那时,他每月400元工资,100元留下作为生活费,再给家里邮寄点,其余的捐给公益组织。在北京,刘召强去了很多的公益组织,对公益有了更深的认识。1998年年底回家时,刘召强穿着保安的制服,穿着有些破旧的鞋子,脚后跟上破了个洞。看到儿子穿着寒酸,刘文爱流泪了,立即带着他去买了新鞋新袜子。“别人打工回来,都是皮鞋铮亮新衣服穿着,很洋气。他穿得破破烂烂的。但我知道孩子正气,不抱怨他。”刘文爱说。



那时,刘召强家已经从临朐搬迁到寿光市羊口镇。1999年,刘召强在羊口学习汽车维修,作为学徒,一个月只有150元收入。即使收入微薄,刘召强看到需要帮助的,也是经常捐款捐物。看到儿女不在家的老人维修电视、手机不方便,刘召强主动去帮忙。



“街坊邻居都夸我养了个好儿子,我觉得很有面子。”刘文爱说。



2000年春节期间,刘召强从北京慈善总会了解到一个陪孤儿过春节活动。他帮扶北京房山的一个父母双亡的小女孩。“那时已经腊月二十五,儿子说要去北京。别人都是回家过年,他却往外走。我不舍得,他给我修好电视,就走了。到了年初五才回来。”刘文爱说。



在房山,刘召强白天陪小女孩和她的爷爷奶奶过年,帮着打扫卫生、洗衣做饭。晚上自己回到旅馆。“能给孩子带来一点开心,都觉得值得。”刘召强说。



2004年通过别人介绍,李海燕认识了刘召强。“见面时觉得他老实实诚,我们就结婚了。”李海燕说。2005年,刘召强在潍坊日报上看到一条消息《北方为何频频漫风沙》。他开始购买树木,去北京植树。购买好树苗准备出发时,李海燕却意外流产了。安排好母亲陪伴妻子后,刘召强带着柿子、板栗树苗去了北京。



“那时我很脆弱也很难过,心情不好。”李海燕说。“我现在明白那时最应该做的就是陪陪爱人。当时做得不好,回来后我好好道歉了。”刘召强说。



凡听说有地方遭受灾害,刘召强都会伸出援助之手,有时还到灾区救援或者运送物资。因为捐助,他踏遍了安徽、湖南、甘肃、云南,新疆等地。



受到丈夫的影响,李海燕也喜欢上了公益。2017年,李海燕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成立了羊口镇真情爱心(尚义)志愿服务队。目前,该服务队有成员200多人,成为羊口一支重要的志愿组织。



2008年5月,从电视上看到汶川发生地震。刘召强与灾区沟通得知,当地急需消毒水。刘召强花了1.5万元从德州购买了4.5吨消毒液,与李海燕开着农用三轮,4天4夜抵达绵阳。“我们早上3点起来赶路,11点在车上休息。走进四川,山区崎岖,有急拐弯,还有吓人的悬崖。”李海燕说。



那时,他们的女儿快2岁了,在家跟着刘文爱。“孩子找不到妈妈晚上哭闹,我就流泪。”刘文爱说。一边看着孙女,刘文爱白天还剥白蛤,把肉煮好卖钱。挣得3000元全部捐给地震灾区。


去年寿光水灾发生后,刘召强捐助面粉150袋。随后,甘肃地区发生水灾,刘召强又购买150袋大米,开车送到灾区。仅2018年一年,刘召强累计捐助各类物资3万余元。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