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人民公仆>
在脱贫攻坚一线感受真实的中国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9-04-10  责任编辑:楚丹

  来到云南省元阳县挂职后,晚上我经常与2000公里外的3岁儿子视频,他总会问我:“爸爸,为什么我这里天是黑的,你那里天还是亮的?”我恍然大悟,东西部地区存在着感官的“时差”。作文中“天蒙蒙亮,我就背起书包上学了”这类语句,对于东部城市孩子可能是一种“套路句式”,对于边疆山区孩子而言,却是基于日常生活体验的真实写照。

  类似的经验,我们不身处其间,往往会视之为理所当然。中国不只是北京、上海,只有引导学生认识真实的中国,才能更好激励他们为改变贫困地区面貌、建设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我在学校从事思政课教学工作多年,深知要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熏陶浸染,远不是照搬书本所能做到的。要让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产生切身体会、对国家民族有深挚的热爱,首先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阅历,用一手材料带给学生直击内心、震撼心灵的学习体验。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相对于产业扶贫、劳动力输出等“立竿见影”的方式,教育扶贫尽管见效较慢,却是斩断贫困之源的根本渠道。边疆贫困地区往往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为摆脱贫困、改善生活,孩子的父母大规模外出务工是一种常态,这就形成了教育扶贫必须面对的基本学情——留守儿童比例高。

  在此情况下,囿于收入条件,学前教育往往成为一种奢侈,而祖辈的隔代监护则使得孩子在小学入学前无法获得说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往往需要一两年时间过语言关。这一状况还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控辍保学造成巨大压力。针对这一基本学情特点,充分动员本单位人力物力等各方面资源,帮助所在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和培训师资,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和使命。

  来到滇西边境山区挂职,固然能看到当地在基础设施、教育、卫生、产业等诸多方面存在的短板,但同时也能看到当地人民和基层干部为摆脱贫困所做的不懈努力。1300多年来,居住在此地的各族人民,在自然环境并不有利的情况下,将农耕文明传播到西南边陲,才创造了我国第一个以民族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

  “一年滇西行,一生云南情”,这是每一批挂职同志离开的时候,必定提到的一句话。跋山涉水、历练成长,亲身融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和东西部扶贫协作这“一纵一横”经纬交错编织而成的政策体系,在脱贫攻坚会战中留下个人的足迹、贡献绵薄的力量,是一笔永远值得珍视的宝贵财富,也是一场永生难忘的道德修行。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现挂职云南省元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曹东勃 来源:中国青年报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