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社会责任>
消费扶贫让市场更有“公益味儿”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9-03-18  责任编辑:张雨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张迎迎) “山东聊城牛轧糖、宁夏银川的枸杞、吉林长春的人参……”两会期间,在各代表团开放日上总有土特产在中外媒体面前“亮相”,而代表委员们也转变了角色,成为地方特产的“代言人”。不止如此,两会期间代表委员还提出了很多关于消费扶贫议案,尽管各有各的视角,但诉求却相同——希望让藏在“深闺”的农货能真的走出去。

民营企业帮农民脱贫致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扶持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加大‘三区三州’等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力度”,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

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而这离不开民营企业的参与。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小康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兴海表示,民营企业可以结合自身需求,搭建城乡产销渠道,找到一条既能精准扶贫、又能满足自身发展的消费扶贫路子。

张兴海指出,很多贫困地区绿色农副产品以及特色经济作物久在深山人未知,再加上信息和交通不够便利,农副产品输出受到影响,农民增收效果难免打折扣。

针对这一问题,张兴海认为,如果更多企业深入贫困乡村收购企业所需农副产品,以现金现时结算,既能打开贫困地区农副产品销路,让当地农民稳定增收,又能满足企业消费所需,同时还能促进城乡物流发展,一举三得。

比如,张兴海所在的重庆小康集团共有员工一万余名,每年为员工提供的餐饮支出超过3000万元。2018年之前,这些蔬果、米面、肉蛋类农副产品等都来自市场采购。去年,重庆小康集团分布在湖北十堰、重庆沙坪坝、江津、长寿基地的食堂开始从当地贫困乡村采购大量农副产品。此外,小康集团还从甘肃和云南高山贫困地区购买大量藜麦,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也满足了自身的消费需求。

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果更多民营企业都参与到消费扶贫中来,必将形成脱贫攻坚多点开花的局面。

打造区域品牌农产品统一收购

消费扶贫是社会力量助力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201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着力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水平和质量,推动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融入全国大市场,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积极贡献。

但因销售渠道不畅、价格低廉,消费者对当地农产品品质信心不足,致使产品对销售企业的吸引力不强,打造区域地方品牌成为当务之急。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联主席磨长英建议采取措施,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他建议,加强贫困地区农副产品检测和溯源体系建设,例如,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贫困地区农产品统一收购,整合农业、畜牧兽医等部门力量检测并出具出产地证明和检测报告,并将检测结果形成二维码,供消费者扫码验证。同时,鼓励各地将经过检测的绿色优质贫困地区农产品归类整理、宣传推广,助推形成区域品牌。此外,还建议通过以奖代补或税率优惠等措施,鼓励宾馆酒店、超市农贸市场和机关单位采购经检测合格的贫困地区农产品。

磨长英还建议,在贫困地区脱贫后,相关政策应延长3-5年的有效期,呵护区域品牌,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

用电商打开消费扶贫另一扇窗

相关数据显示,到2016年末,全国已建成40多万个乡村电商服务点,快递乡村覆盖率达到80%,带动农村就业超2000万人。

两会期间,来自电商领域的两会代表刘强东提议促进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提升农产品竞争力;调动各方资源,实施“扶贫品牌”培育行动;出台支持鼓励政策,加快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加大扶贫宣传,推进“消费扶贫”。

全国人大代表、步步高集团董事长王填介绍说,湖南新宁县崀山的华脐是全国四大脐橙产地之一,往年一到收获期都会吸引各地的批发商主动来收购,但是近两年来,随着外地及进口橙的冲击,果子就卖不动了。

王填认为,贫困地区的优质生态其实是一笔财富,通过有公信力的销售渠道售出更多产品,对农民是机会,对广大消费者同样也是机会。我国扶贫工作即将进入以消费为核心的信息化扶贫阶段,而消费会改变贫困地区的市场基因,会让贫困地区的产品对接市场,以信息化赋能的方式来提升其竞争力。

消费是助力扶贫方式之一,用市场创新打造可持续的消费扶贫,当下各方力量对精准扶贫多有推进,而真正让“俏农货”成为消费扶贫的主角,也许仍有大可作为的空间。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