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公益教育>
写好教育奋进大文章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9-03-11  责任编辑:张雨

慈善公益报(见习记者 郭诗锦)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分别在“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中提及职业教育,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中谈及其他教育。显示了教育事业不仅是社会民生大事,也是稳定和扩大就业之本,与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紧密联系。

在近几年的两会热点调查中,与教育有关的话题一直排名靠列。其中关于促进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教育精准扶贫、学前教育的讨论是比较受期待的两会议题。就群众的教育相关问题,诸多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提出自己的意见。

促进教育公平均衡教育资源

教育乃立国之本。近年来,一系列政策不断出台,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抓紧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城镇教育资源与农村教育资源形成落差,大量农村生源涌进城镇,造成部分学校生源爆满,而在一定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又相对集中在部分学校,往往被所谓的名校所垄断。”全国政协委员韩爱丽说,优质教育资源有限、配置不均衡,对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和社会力量办学关注不够,成为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短板。韩爱丽提出,如何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更多孩子能上“好学校”?落脚点在于注重内涵发展,提升县域学校的教育质量。“做好顶层设计,推进优质均衡高位发展。”韩爱丽建议,国家层面制定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导思想,确定县域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同时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设立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转移支付支持县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校际间的差距。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我国部分地区基础条件薄弱,群众贫困程度深,教育教学质量不高,高层次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并严重影响着脱贫攻坚的进程。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认为,教育扶贫既可扶知,又可扶智,还能扶志,是最具有持续效力,也是从根本上斩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的精准扶贫举措。在具体的帮扶措施上,张咏梅建议,加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扶贫”,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贫困地区,让贫困地区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资源”;有关部门对试点名校教师与落后地区教师同时备课、磨课、同课异构、试卷命题、作业精编等教学共享行为要积极提供技术和财力支持。

学前教育保基本兜底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供给,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园,只要符合安全标准、收费合理、家长放心,政府都要支持。也就是说,学前教育要坚持公办民办并举不动摇,充分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多渠道扩大供给,既要大力发展公办园,也要鼓励支持更多的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真正让人民群众的子女“有园上”“上得起”。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印发了《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幼儿园的毛入园率要达到85%,而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也要达到80%。随后各省相继出台一系列发展学前教育的相应举措,学前教育资源快速增长,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持续增加,保教质量逐步提升。

全国人大代表骞芳莉表示,要健全“幼有所育”服务体系。“我国现有育幼服务更多关注3-6岁儿童,针对0-3岁婴幼儿的服务相对滞后,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短板。”骞芳莉建议,首先要加强政策统筹。明确0-3岁托育服务市场行业主管部门或牵头负责部门,成立部际联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协同、建立长效机制。在公益性民生领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0-3岁托育服务纳入公共服务范围,加大财政支持,增设托儿所、保育院等育幼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公立育幼服务机构试点示范。加快“学前教育”“儿童福利”等育幼领域相关立法研究,填补法律空白,使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在参与育幼服务中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随着二孩政策放开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全国各地将迎来新一轮的幼儿入园高峰,公办幼儿园入园难的问题将更加严峻。”全国政协委员黄晓娟建议,国家对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少边山穷地区公办幼儿园发展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尽快出台西部老少边山穷地区学前教育保基本、兜底线的系列政策。加大西部地区学前教育投入,尽快启动实施西部地区公办幼儿园攻坚工程,加大对广西等老少边山穷地区学前教育财政的支持力度,确保西部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公办幼儿园发展目标,让西部老少边山穷地区每一位适龄儿童都有机会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