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关注民生>
赵皖平: 脱贫关键不在“口袋”而在“脑袋”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9-03-07  责任编辑:张雨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权敬)“距离2020年全面脱贫,我们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到了最后的决战阶段,现阶段的关键已经不在‘口袋’而在‘脑袋’了。”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对《慈善公益报》记者说,这是他近年来长期调研基层扶贫工作最大的感触。

长期关注“三农”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赵皖平,一直以来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土地与农民,去年他把大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基层农村脱贫攻坚工作的调研上。今年全国两会,他带着大量调研时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踏上进京路。3月3日,赵皖平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在扶贫工作调研走访过程中,您发现了哪些较为典型的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

赵皖平:我之所以说现阶段脱贫的关键在于“脑袋”而不是“口袋”,是强调“扶志”和“扶智”的重要性。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基层脱贫攻坚工作中仍然存在部分贫困群众脱贫主体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突出、脱贫能力不足、帮扶工作中简单给钱给物和一些陈规陋习现象严重等问题。要进一步加强扶贫扶志工作,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具体来说,要持续开展扶志教育,还要继续加强实用技能培训,还有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典型示范。选树一批立足自身实现脱贫的奋进典型和带动他人共同脱贫的奉献典型,用榜样力量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信心和斗志。

其次,脱贫攻坚到了这个阶段,防止返贫问题的问题需要引起特别重视,习近平总书记说“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进一步提升产业基础,巩固好产业“脱贫之基、富民之源”,要持续开展扶贫扶志教育活动,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还要积极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激活各类生产要素潜能,让低收入农户持续获得稳定分红收益。

通过调研我还发现,脱贫攻坚到了决战决胜的阶段,但有少数扶贫干部产生了急躁和厌战情绪。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注意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对坚守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扶贫干部,要给与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同时,还要进一步优化考核机制,让基层干部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抽离出来。还要有响应的机制,杜绝“数字脱贫”“假脱贫”的现象。

  记者:您说的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等靠要”、返贫和扶贫干部工作作风三个问题都比较关键。通过您的调研,哪些方面存在容易导致返贫现象的隐患?

赵皖平:比如我走访调研某县脱贫攻坚工作时发现,当地的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过度依赖财政和集体经济。产业扶贫主要是光伏发电项目,收入来源依赖财政补贴。护路员、保洁员等“多员一工”公益性岗位,收入来源依赖转移性收入;而其他非“多员一工”贫困户,真正在市场大环境下就业获得的收入不多,存在返贫隐患。

对此,我认为要加快构建农村综合保障体系,实现稳定脱贫。光伏扶贫、生态林补偿、公益性岗位、各类补贴,本质上是财政资金在扶贫脱贫,与其用财政资金转个圈子搞保障,不如加快推进农村综合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和城里的人一样享受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实现绝大部分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记者:我们知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关于这项工作,您今年带来了哪些议案或者建议?

赵皖平:十九大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级政府迅速部署,对乡村振兴做出了系统的总体设计,规划了科学的实施路径,乡村振兴有了较好的开局。但实施乡村振兴还存在一些重要难点问题必须下大力气破解。

比如: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深层矛盾依然突出;“三农三短”问题难以很快解决;农村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形势依然严峻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也带来了一些建议,比如解决“三农三短”问题,要加快农业三大体系建设。具体来说,要积极推行轮耕轮作,加强土壤圈生态修复;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地存量。推进公司加农户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厚植农业科技基础。当前,安徽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约为56%、农业机械化率约为65%,未来仍需加强内涵建设。积极构建面向全球市场和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市场化服务体系,夯实基层农业资源供给基础,筑牢农村生物物种安全网络,推进物联网进入千家万户。

其次,针对乡村治理面临的诸多新问题,我认为要建设新型乡村治理体系,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善治。聚焦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创新建设方式,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建设适应乡村振兴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农民合作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外出务工带头人、农村驻地单位的治理作用,打造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推进普法教育,健全乡村法律服务体系,让法治阳光普惠全体农民。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传扬优秀家风家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乡村文化生活的全过程,让以文化人成为乡村治理新景象。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