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社会责任>
网课“乱花迷眼” 呼唤监管到位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9-03-01  责任编辑:楚丹

  “滴滴…… 滴滴……”手机发出了微信信息声,陈红拿起手机看了一眼又迅速放下,嘟哝了一句,“又是网课推销,之前给孩子买的都浪费了,可再不能进这个圈套了”。

  网课,互联网环境下的产物,改变了过去线下实体课堂的教学模式,只需一部智能手机或一台电脑,就能实现的远程教学方式。因不限时间、不限场地,接收方式方便、价格远低于线下实体课堂教学等优势,近几年逐渐受到网民青睐。

  近年来,随着家长们“让孩子全面发展”意识的增强和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并为此不惜花费重金,网课开发者们迅速将目光瞄准了“吸金”的青少年儿童教育领域,视频课、直播课、在线补习,形式五花八门,在传统的语数外等学科辅导、文化类、科普类之外,甚至连魔方、围棋、书法等各种兴趣类都有网络课程。

  然而,海量网课的背后,却是家长们越来越多的质疑、困惑和担忧:网课包罗万象,选择面看似越来越广,课程品质却良莠不齐,孰好孰坏更让人头疼。线下教育机构受监管,“无证无照”可能会被相关部门关停,线上课程却无人监管,他们打着“名师、奇效”的幌子,而是否真如广告中宣传的那样,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全靠家长、孩子们自己判断、选择,看似方便了,便宜了,其实浪费了更多精力和金钱。

  除了家长们吐槽的表象问题,各类网课泛滥的背后还有哪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深层次隐忧?网上各种由商家联合“自由教师”们开办的补习、兴趣类培训,其课程内容、教学好坏、师资优劣,究竟该由谁来监管?如何监管?近日,中国妇女报· 中国女网记者走访家长、采访相关领域专家,试图求解。

  网课良莠不齐,营销“套路”太深

  “铺天盖地,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了的。”孩子正在上小学四年级的陈红苦笑着告诉记者,“刚开始觉得很好,‘免费体验’‘一元体验’,有些只需要9.9元或19.9元的课程打包价,比起线下机构动辄几百元一节的课程,价格的确让人心动,还免去了接送孩子的烦恼。”

  去年暑假前,“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陈红,一口气给孩子买了十几门课程的网课,除了语数外等传统学科的辅导课程,还有一些提前预习或英语口语、奥数等拔高类课程,以及孩子感兴趣的“宇宙探秘”“乐高机器人”等课程,价格最贵的不过一百多元,“心想反正价格便宜,让孩子做完暑假作业空闲时看一看,既提高成绩,也拓展知识面”。

  然而,没过几天,陈红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这些原本都是家长群、妈妈群里大家转进来的课程,看推介都是名师授课,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可很快,就有家长在群里发消息,说课程里出现了一些明显的错误,可能会误导孩子。”

  “虽说每门课都不贵,可加一起也不少钱。”为了不浪费,同时保证课程质量,每节课给孩子看之前,陈红都要自己先看一遍,“原本想省心,这下反而更烦心了。”陈红无奈地说。

  可一个星期后,孩子也受不了了,“连续对着手机或电脑,孩子总说眼睛干涩难受”。而且,这种价格低廉的直播网课,通常都是老师自顾自地说,同时在线的学生无数,无法实现线下课堂上的即时互动和辅导,孩子一旦有听不懂的地方,兴趣会大打折扣,“原本感兴趣的课程也不想听下去,还不如不听”。

  刚刚过去的寒假,陈红吸取教训,没再给孩子买这些低价网课,而是精挑细选了一些线下培训机构的课程,“可看着其他孩子仍在上一些网络课程,又患得患失,生怕自己孩子错过了一些好课程”。

  跟陈红一样,希望通过网络课程让孩子增加学习机会,却又不知如何选择的家长不在少数。

  “有的课程根本不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方宣传时却拼命鼓吹大家早点儿让孩子学。”“有的课程30节打包价上万元,而且要一次性付清,说是一对一教学,在实际授课中却实现不了。”“有的课程说是免费,可听到一定程度,就开始硬性收费,套路太深。”……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很多家长对网课营销“套路”深恶痛绝,却又不由自主身陷“套路”。

  把脉家庭教育,家长学会“反套路”

  家长们为啥总是欲罢不能?

  把脉家庭教育,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安徽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王世民认为——

  一是学业压力导致家长们对课外辅导的需求较大。我国是12年到15年义务教育,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对于编制内教师业外时间有严格要求,所以,线下辅导班和网课难有优秀师资的身影,不少网课开发者为了压缩成本,也不愿使用真正的名师。

  二是现今家庭教育,不少家长们重物质投入而轻精神投入。如果家长在自己成长中曾出现过由于缺钱而没有受到良好教育或者没有继续深造的情况,他们在成为家长后,会通过多在孩子身上花钱,来满足自己未被满足的愿望,却忽视了真正好的家庭教育在于对孩子的陪伴和言传身教。

  三是家长焦虑情绪作祟,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0~3岁是孩子和父母建立良好依恋关系的关键期,3~6岁的主要活动是游戏,学会和家人以外的人建立关系。而家长总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强制孩子接受超出其年龄需求的智力发育游戏和拔高课程,反而让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出现拔苗助长的不良后果。

  四是家长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对机构和网课师资及教育内容的辨识能力,更难以按照孩子的兴趣爱好帮助孩子筛选相关机构和相关课程,一味相信别人推荐。

  “‘反套路’的钥匙其实还是掌握在家长手中,家长要不断学习成长,对孩子有客观的预期和期待,切勿拔苗助长。”王世民建议,家长不能将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老师,自己也要接受家庭教育相关培训,学习如何当家长,如何和孩子互动,如何教育培养才是适合自己孩子的正确方式。在帮孩子挑选课程时,“要不看广告看疗效”,多和孩子探讨,了解孩子的特点和喜好,和他们一起去体验不同的课程,再从经济、时间和兴趣上多方考量,确定给孩子报什么课程。

  明确主体责任,加强行业监管

  在家长自我提升、擦亮眼睛之外,王世民认为,政府也应该及时介入网课市场,明确监管主体责任,加强行业监管。

  王世民认为,一直以来对于线下培训机构的准入,都是由市场监管部门执行,证照齐全才能进入市场,同时由于需要门店、在地师资等硬件要求,线下机构若无高品质课程和好口碑,难以存活。而线上课程,此前一直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无证照也能开发课程,只要瞄准家长心理需求,将大量资金投入在宣传推广上,就能迅速“吸睛吸金”。所以,无底线地夸大宣传也不足为奇。

  记者注意到,2018年11月,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应急管理部办公厅也曾联合发布《关于健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机制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强化在线培训监管,按照线下培训机构管理政策,同步规范线上教育培训机构。“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网上教育机构数量庞大,难以掌握,他们只需要在所谓的师资库或投标条件中效仿正规机构和正规师资的表格去做,监管部门也无法一一求证,监管难度很大。”王世民说。

  而在对教育培训机构的过往的监管中,也存在“九龙治水”的现象。就拿家庭教育来说,一直是由市场监管、教育、司法、民政等多部门联合管辖,职能重合,管辖重合,反而会导致权责不明的无效管辖。

  王世民认为,要想让监管取得实效,首先应该明确管辖主体的责任和权力,其次应该在线上线下培训机构的审核上下功夫,严格准入条件,并以资格认证的标准向社会公布,即使是已经审核过关的机构,也需要年检和复核,各级培训机构的师资团队以及专家团队都要有严格的审核,保证专家的真实性和专业性。另外,也要明确协同管辖的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各司其职。

  妇联勇担责,推动立法设准入门槛

  王世民认为,习总书记在与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中,就家庭教育相关工作,对妇联组织寄予了很大希望。妇联组织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推动家庭教育立法化,确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其次,要联合人社部门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培训和认证工作,制定严格的入行标准,确定培训和考试的具体要求,改变过去随意发证、经过三五天培训就能轻松领证的现象,保证输出市场的家庭教育类课程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对于不少人呼吁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开发靠谱网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事实上,近年来不乏政府牵头开发的线上教育类课程。

  比如,安徽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即由政府投入大量资金,邀请名师开发了高质量的线上“家长网校”课程,内容包括学科教育和亲子幼教、阅读、绘画等家庭教育类课程,“因为缺乏后期推广宣传资金,‘养在深闺人未识’。即便从线上走进寻常百姓中间,也总是以政府公益讲座的形式出现,囿于大家头脑中‘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一定不好’等观念的影响,乏人问津,反而造成了另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王世民认为,“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互联网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有政府背书也需要“大声吆喝”,网课开发既然是大势所趋,只有让好的课程占据市场,才能推动“良币驱逐劣币”,让劣质网课无处生存。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