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公益教育>
让爱的音符飘进每一片窗台!本报“夜光杯”一篇报道促成了一场校园公益演出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9-01-18  责任编辑:张雨

昨天下午,“华音堂艺术团”校园公益演出——中国诗词专场在吴泾中学举办,台下的学生观众大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他们第一次听到艺术家用演唱的方式,唱出《诗经》的名句,唱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随着律动的中国诗词,伴着午后的阳光,孩子们陶醉于中华传统文化。说起来,能促成如此有意义的这件事,还要从本报去年“夜光杯”上的一篇报道说起……

图说:公益演出现场新民晚报记者吴翔摄

合唱团“一鸣惊人”

去年9月,本报“星期天夜光杯/纪实”刊登了一篇文章——《巫青和她的少年合唱团》。文章讲述了吴泾中学的巫青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为学校合唱团培养人才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吴泾中学作为一所公办学校,生源多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构成,学生的流动性大和师资力量弱成为孩子们走进艺术世界的阻碍;而巫青老师的执著,使得学校的合唱团办得有声有色,让一批又一批的同学爱上了歌唱。

图说:“夜光杯”上的报道

这篇报道刊登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去年年底,远在美国的周小燕女儿张文看到了这篇报道后,马上联系上海的朋友,决定要让这些爱艺术的孩子得到更好的艺术滋养和指导。于是,“祥燕基金”开始策划联系主办这次活动。

提起“祥燕基金”,不得不提已故的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她虽然身在象牙塔,却一直关心基层的艺术教育工作,2015年4月,周先生在上海华侨基金会支持下,捐献积蓄,如愿成立“祥燕艺术教育公益基金”——寄托张骏祥、周小燕这对艺术伉俪对贫困好学青少年的关怀和对艺术教育事业繁荣的期盼。

图说:周小燕教授资料图新民晚报记者郭新洋摄

做善事不分远近

“这是我们基金会成立以来第一次在上海举办活动。”基金管委会成员程大选说,“从前我们多在广西、贵州、湖北、黑龙江等地寻找一些帮助的对象。”基金会选择帮助的对象要符合3个条件:第一,家境困难;第二,品学兼优;第三,有艺术天赋。

在那些帮助过的学生中,“有些孩子买不起几十元的学习用品,有的住校生连回家几元钱的车费都拿不出。”程大选表示,“坦率地说,我们能给予他们的金钱数量并不多,但我们会一直关注着他们的成长,我们的存在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陪伴和鼓励。”基金管委会不仅定期了解受助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会让他们通过网络和上海的声乐老师在线沟通,“我们不会让他们因为艺术学习而耽误学业,我们要的就是他们在学业和艺术上一起成长。”

尽管基金成立和管理都在上海,可是管委会的成员们一番调查后发现,一来上海的教育水平真的很高,二来也比较平均,很难找到像偏远地区那样需要帮助的同学,即使有,学校也会通过各种途径帮助解决孩子们的后顾之忧。因此,直到管委会主任张文看到了晚报的报道,她发现原来上海有不少类似吴泾中学的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已经超过上海本地生源,学校本身配比的艺术类老师也不多,满足不了学生们对艺术的追求。孩子们在上海学习,物质上不需要资助,需要的是优秀的老师带着他们走进艺术,走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他们决定从吴泾中学试水,也打算今后让阳光洒进每一片窗台。

图说:吴泾中学的巫青老师和她的学生们资料图

为孩子无声搭台

从张文决定策划这次活动,到昨天正式演出,前后不过半个多月。据说,从基金管委会到吴泾中学,再到“华音堂艺术团”,昨天之前,各自连面都没有见过,“我们都是通过微信在联系,也看得出来,大家参与这个活动热情很高,一拍即合,所以沟通起来也没花什么时间。我们的午饭是学校老师的工作餐,艺术家们所有的报酬就是送他们每人一本周小燕的书。我们用了两笔钱,一笔给每个孩子买了一个乐评夹,另一笔给艺术家每人买了一束鲜花。”程大选说。

据说,唯一有点顾虑的是校长,因为昨天恰逢学校期末考试,尽管演出的礼堂距离教室有些距离,但校长反复关照工作人员,装台的时候一定要轻手轻脚,不能影响考试。所以一个上午的搭台,工作人员屏息凝神,几乎都在用眼神交流,直到考试铃响,他们也和同学们一起,松了口气。

唱《诗经》上下共鸣

下午的演出,先是“华音堂艺术团”为同学们演唱中国的诗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歌唱家伴着古琴和箫,唱完《诗经》里的《鹿鸣》后,黄艺鸥博士对同学们说:“《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都是可以唱的。今天两首诗经一首我们用的是清朝的乐谱,另一首《关雎》用的是赵季平的谱曲,各有风味。”一个下午,从《诗经》唱到《春晓》,从《虞美人》唱到《忆江南》,有《关山月》也有《扬州慢》……不只是同学,有些老师也是第一次听到如此有韵味的中国诗词。女高音歌唱家刘芳瑛的演唱和黄艺鸥博士的讲解,让台下的师生如痴如醉。

图说:公益演出现场新民晚报记者吴翔摄

最后,吴泾少年合唱团回馈演出,《弯弯的月亮》与《四季的问候》是他们拿手的曲目。合唱团里的孩子,老家有四川的,有安徽的,有江苏的……声音好听,歌唱努力。合唱团团长田思婷说:“我们喜欢唱歌,每天回家都唱歌练声。很多同学初二之后就会回老家参加中考,但我们都相约不会放弃唱歌。我们参加过上海音乐节的比赛,赢得比赛也获得了自信,我们明白只有走出去见到真正的高手,才会让自己得到提高。今天来的这些老师,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新民晚报记者吴翔)

图说:吴泾少年合唱团一代代接力,参加过各种比赛和演出资料图

马上评|爱的接力

众所周知,周小燕和廖昌永师徒情深。想当年,廖昌永因为家境贫寒,在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前,从未学习过乐理知识,以至于入学时,差点没有老师愿意教他。通过周小燕的言传身教,廖昌永不仅成了大家认可的著名歌唱家,也从周小燕那里收获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图说:周小燕和廖昌永资料图新民晚报记者郭新洋摄

和少年时候的廖昌永一样,吴泾中学合唱团里的彭雪莹也爱唱歌,哪怕这个学期结束就要回安徽了,她说上海让她学会了唱歌,爱上了唱歌,更唱出了自信,长大了就要做专业歌手。

如今,不仅是“祥燕基金”在传承着周小燕的这份关爱,让更多有艺术天赋的孩子得以成长。从20多年不离不弃坚守第一线的巫青老师,她带动当地其他学校的老师一起,积极投身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中;到“华音堂艺术团”这群艺术家,乃至更多无名英雄,愿意无私地为孩子们奉献,让艺术和爱心传承;还有《新民晚报》通过一篇报道,让全社会更多人来关注……

昨日寒冬中的申城,有了这暖心的一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爱的接力,相信还会有更多后续。上海的暖意,在这座城的每一个角落散开。(吴翔)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