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公益援助>
用技术的力量授人以渔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9-01-16  责任编辑:张雨

慈善公益报(见习记者 郭诗锦) 2019年是国家脱贫攻坚关键的一年,也是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确保我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支撑,帮助贫困群众脱穷致富,需要融合可持续、可参与、可借鉴的技术脱贫新模式。1月10日,《慈善公益报》记者从在河北师范大学召开的阿里巴巴技术脱贫大会上获悉,阿里巴巴脱贫基金过去一年里,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探索出了一条技术脱贫的新模式,为全国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

可借鉴——土味山货变网红尖货

据介绍,近年来,阿里巴巴脱贫基金会依托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采用电商扶贫方式,通过网络直播售卖等方式将土味山货变网红尖货,从中探索和总结,形成经验、模式和方法论,供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借鉴参考,打造符合当地特色的电商产业链条。

13年前,在重庆奉节县地税局做公务员的孙开洲回农村种橙子。全村人都觉得他疯了。13年后,孙开洲已成为当地脱贫带头人。在橙子的售卖过程中,孙开洲尝试在淘宝上直播卖橙子,2017年开始,奉节脐橙走上了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的道路——通过统一品牌、统一服务、统一品质、统一物流方式,提升奉节脐橙流通、销售、运输、仓储等供应链能力,并利用互联网金融资源,对当地龙头企业和优秀农户提供低成本产业金融贷款服务。2018年,奉节脐橙线上销售是4年前的20倍,活跃经营商家数量增长了4倍。据统计,奉节县迄今累计减少的贫困人口已达12.3万人。

这只是电商扶贫中的一个缩影,据记者了解,2017年12月1日至今,全国600多个贫困村改造成淘宝村,超过1000款土味山货摇身变成网红尖货。2018年,国家级贫困县在阿里巴巴平台网络销售额超过630亿元。其中,超过100个贫困县网络销售额超过1亿元。

可参与——扶贫攻坚成全民攻坚

独木难成林,脱贫不是“小而美”的盆景,而应是社会力量的大协同。阿里巴巴生态脱贫利用支付宝用户认领公益保护地或经济林的方式,连接更多人参与到脱贫事业中,助力乡村振兴。

2018年5月16日,四川平武县一下子涌进140万“新村民”。他们不在当地生活,但各自在当地都“保护”着一块地,让平武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是阿里巴巴生态脱贫探索出的新模式:支付宝用户在蚂蚁森林上认领公益保护地或经济林,不仅可以种植真实经济树种、支持保护地巡护等生态保护行为,还能购买当地的农产品,帮农民实现增收。

2018年,“平武模式”被复制到山西,在山西和顺,蚂蚁森林用户认领了20平方公里保护地。与此同时,首个经济林树种也在蚂蚁森林上线,314万名用户一天时间就将超过2.35万亩沙棘兑换一空。截至2018年5月,蚂蚁森林累计植树76万亩,累计创造超过 18万人次的绿色就业岗位,实现劳务增收超过27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生态脱贫模式在向其他贫困地区推广复制时,也将升级迭代:蚂蚁森林将会继续种树,提供更多绿色就业岗位,并积极尝试拓展经济树种种类和种植区域;保护地建设也将拓展更多县域和“领域”,从生态农产品爆款打造逐步发展到文化价值发掘。

可持续——脱贫是个“希望”工程

脱贫是个“希望”工程,授人以渔,通过教育、培训,帮助贫困地区的个体提升能力、激发意愿,帮助贫困县培育造血能力、增强自我发展动力是脱贫工作的长效机制。

2018年对河北滦平的职业中学学生刘佳伟影响最大的事,是被学校选去参加由蔡崇信公益基金会提供到北京三天的学习机会,参观了北京的一所技校。回来后,他开始憧憬毕业后去北京工作,不仅是谋生,更要“谋未来”。

中国职业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普遍面临的困境,社会认同度低,刘佳伟说过他选择职业中学,村里人都看不起,好在妈妈给他鼓励。

阿里巴巴董事局副主席蔡崇信认为,脱贫致富,振兴乡村,首先是振兴人的志气和信心。有一技之长,手艺好,才能谋到一份好的工作。

蔡崇信基金会为此推出职校人才培养计划,从学生奖学计划(改变自信心)、专业教师赋能、双师教学(提升学科能力)、就业帮扶四个方向,助力乡村职业教育发展。

“贫是物质贫乏,穷是缺乏希望。脱贫,更要脱穷,只有充满希望,才能走向致富。”阿里巴巴脱贫基金主席、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大会上说,扶贫是直接给别人鱼,脱贫是教人钓鱼,致富则是要造鱼塘,要养鱼,让鱼多起来,用技术的力量授人以渔。阿里现在做的只是从0到1的第一步,更多的N在未来。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