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公益品牌>
参与中国基金会发展平行论坛:百度“技术,让公益更有AI”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8-11-27  责任编辑:公益中国

image.png

11月22-23日,由中国基金会举办的“拾年—社会转型与中国基金会”主题论坛在苏州召开。百度公益基金会作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论坛组委会成员,于11月23日承办了“技术,让公益更有AI”主题平行论坛。

百度基金会副理事长周达、用友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振、马云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于秀红、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秘书长张媛、上海浦东新区恩派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刘永亮、蚂蚁金服社会公益部总监刘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华代表处慈善顾问王瑞、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李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贾西津出席平行论坛并发言。

会上,百度基金会副理事长周达首先发表了主题演讲,从AI的发展历程、百度AI在公益项目上的应用、互联网公益模式创新升级等多方面,探讨了百度公益基金会在公益慈善领域进行的研究与探索。周达表示,百度公益基金会成立的宗旨就是希望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和技术的优势,为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百度充分发挥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优势,将AI用于扶贫教育、文化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2017年,百度启动了AI寻人计划,快捷的帮助走失人员回归家庭,并进一步提升人员走失案件的侦破效率,目前通过百度AI寻人平台已经成功帮助4000多位走失人员;百度基于AI技术研发的AI眼底筛查一体机,向全国500个贫困县医疗点免费捐赠并试点推广,预计可以普惠5600万人,这些基层偏远地方的贫困人群,成为百度AI技术的最直接受益者。

“除此之外,百度利用AI、AR技术,将那些古老、濒临失传的手工技艺,重现在在公众面前,不仅起到了保护传承的作用,也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并参与到文化保护中来,”周达表示:“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百度充分发挥了科技的力量,让爱心触达更多的人群,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科技将给今后的公益事业带来无限可能。”

用友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振表示,根据用友公益基金会调研显示,在非公募基金会、公募基金会和社会组织中,全职有财务出纳的机构只有25%,大约有4000家机构没有使用任何的财务软件,一些公益组织还在自行摸索记账,依靠自己编制的科目出报表。其实,并非没有适用非盈利组织的会计准则,而是他们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用的会计准则。公益组织如果没有明确看清自己的现状和需求,科技创新则无从谈起。

马云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于秀红表示,马云基金会对团队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够做到透明,做到以结果为导向,在这个过程当中,技术必不可少,尤其是我们现在正处于智能时代,我们所有的审批、客户管理都能够在手机上完成。而在今年的马云乡村少年宫项目上,我们利用科技,将城市里的博物馆、科技馆资源,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直达每一个乡村学校,让乡村的孩子同样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让他们看到世界,看见未来。

“阿拉善SEE发展的每一步都与技术息息相关,互联网科技让我们更好的服务会员,促进公众对我们公益项目的认知“,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秘书长张媛演讲时说,“我们使用灵析定制的信息化会员管理数据库体系,不仅节省了成本,也使会员续费率迅速提升,在与腾讯、蚂蚁金服合作后,极大提升了阿拉善SEE品牌知名度,我们相信公益和技术相结合能够带来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也希望公益组织积极热情的拥抱技术”。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贾西津在总结发言时表示,从各公益组织丰富的项目实践中,我们看到科技不仅提高了公益组织内部的管理效率,也极大的节约了成本。通过科技,我们可以做到共享审计,共担成本,打破组织间的有形的边界,在无形中改变我们的组织结构,使公益更加透明化,让公众成为公益参与者和监管者,从而唤起更多人参与到公益中来。

“技术,让公益更有AI”论坛的举办,深化了各公益组织对科技赋能公益的认识和理解,也为公益慈善领域的多元社会力量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彼此启迪,激励思辨,有效地加强了各公益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促进公益组织间的开放知识共享,助力公益行业行稳致远。

随着“互联网+公益”模式的快速发展,科技与公益的结合已遍布人们的生活,公益事业变得人人可及,但公益的发展并不止步于此,科技和公益更深层次的融合正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悄然发生。相信在未来,科技作为新鲜的驱动力,将让公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百度公益基金会也将和各界公益组织,共同探索科技公益的发展方向,助力公益事业信息化建设,用科技和平台的力量,推动和引领中国公益创新发展。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